恐龍的最後王朝(3 / 3)

結節龍的體長約為37米,樣子像劍龍。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後肢與前肢的長度基本上差別不多,有短而寬的腳。頭比劍龍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圓,外部覆蓋的骨片比較厚。身體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軀後部的甲板連成一個結實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國發現的寧夏繪龍就屬於結節龍類。中加考察隊於198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音滿達呼找到了兩窩幼年的甲龍——繪龍,證明甲龍也是喜群居生活的。

甲龍中最著名的就是背甲龍,它是一類看起來十分笨拙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它的體長約6米多,背部不像劍龍那麼拱起。頭部很寬,在頭部及背部布滿了五角形的大小不等的甲板,在身體兩側還長滿了骨質的刺棒。尾部也布滿了甲板,而且在盡頭有一塊隆起的像錘子一樣的骨塊。它隻要把肚子緊緊地貼在地上,就真的成了難以攻打的坦克了。當來犯的敵人接近時,它會猛然揚起尾巴,落下骨錘,給敵人以致命的傷害。

所有甲龍的嘴的前部都已沒有牙齒,與龜鱉類一樣,有一個角質的套。嘴後部牙齒也極小,呈小佛手狀,在磨食時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根據牙齒估計,它吃的是嫩的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甲龍從侏羅紀早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期。在白堊紀,甲龍占領了劍龍的生存空間,將劍龍排擠出局。

角龍是鳥龍類中最晚出現的一種,也是最後絕滅的一群。在白堊紀晚期,它們曾經“多子多孫”,繁殖成各種類型。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它們的骨化石絕大多數發現在北美,但它們的早期祖先卻在亞洲發現。由於角龍的形狀特殊,所以,盡管人們已經知道了不少奇異的恐龍,但最初發現角龍時,人們還是不大相信,在恐龍世界中竟然會有這樣一群奇特的動物。

角龍中最早被發現的是三角龍。1877年,在北美丹佛某農場,當工人們整理土地時,發現了一對大角,後來,這一對角被送到當時美國耶魯大學的古生物教授馬什那裏去了,他有點含糊,但又認為是一種野牛的角,時代為新生代第三紀的上新世。他的這種說法受到了一個叫克羅斯的年輕人的懷疑,因為克羅斯在化石發現地區做過沉積岩的地質年代的研究工作,他確信,那一帶地層應該屬於白堊紀。但是許多人迷信權威,認為發現的化石真的是野牛角。直到後來,又有人從白堊紀的地層中采到了帶角的頭骨,馬什才承認它是頭上長角的恐龍,叫角龍。

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角龍類可能由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鸚鵡嘴龍發展起來的。雖然沒有更直接的證據,但原始的角龍有許多特點接近於鸚鵡嘴龍,特別是頭骨。新的發現證實,鸚鵡嘴龍與角龍類是姊妹群,而不是直係祖先。最早的角龍是我國甘肅省馬鬃山地區發現的古角龍。後期的角龍類是完全四足行走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大小適中,相差不多。人們對角龍最感興趣的是它們的頭部,這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恐龍都不能與之相比的:頭骨的前部深而窄,有鸚鵡嘴龍式的喙嘴;頭特別大,約為身體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是,頭的一半並不是真正的頭,而是由於頭骨後部的頂骨及鱗骨向後延伸、擴大成帶孔的骨板被稱為頸盾,也有人把這種折皺狀的突起叫頸肩翼,或者叫襞狀部。它是起保護作用的,保護它的頸背區,同時,也起附著肌肉的作用,巨大的頸部肌肉在此處附著才能使笨重的頭抬起,而且方便顎骨的閉合與切割食物。角龍的另一特點是頭上有角,角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角的外麵覆蓋著角質套。角龍的腳短而寬,適於走路,前腳有五趾,後腳有四趾,末趾退化,趾上有蹄狀構造。

角龍中原始的原角龍發現在亞洲戈壁地區上白堊紀地層的下部,除蒙古國以外,我國的內蒙古、甘肅都發現過原角龍的標本。這是一類不到兩米長的小恐龍,它還沒有長出真正的角來,隻是在鼻部有點凸起,在應該長角的地方顯露出有些粗糙的樣子,是角的雛形。它的頸部折皺所形成的頸盾是很大的,有一個尖的像鸚鵡似的喙嘴,前顎還有牙齒,這也是原始的特征。從牙齒構造上看,原角龍可能吃的是植物的根、莖、或小的嫩牙嫩葉。角龍是三角龍和其他角龍的祖先,可能喜歡群居,因為曾經在同一個化石坑裏發現過從成年到幼年的許多原角龍的骨架。在發現原角龍化石的地方,還找到了成窩的恐龍蛋化石,顯然有些是原角龍下的蛋。

比較原始的另一類角龍是秀角龍,在北美發現,是一種體長約為18米的小型恐龍,完全用四足行走。前肢已次生性地變大,前、後腳都有趾,但第四、五趾變小。嘴很像鸚鵡嘴龍,它的頸盾比起原角龍要發達得多,與原角龍的角一樣,也不很明顯,秀角龍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

從原角龍出發,角龍類可能沿著三種趨勢進化,即體型增大、各種頸盾發展以及頭上各種各樣的角的發展。這三方麵的進化,大有百花齊放,使人眼花繚亂之感,這說明角龍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角龍體型的增大並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恰當地增大。不過,獨角龍的頸盾卻很短,而且每邊有一個大的孔洞。獨角龍在鼻子上有一隻大角,在眼睛的上邊各有一隻小的角,這種古怪的打扮確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生活在同時代的美麗而碩大的另一種角龍是戟龍,這種動物看起來非常像獨角龍,有一個大角長在頭頂上。在大角的兩旁,眼睛的後邊,各有一個很小的角。但是,在它的頸盾上卻長著和釘子一樣大的棘,從邊緣向外伸出,越在中間越大,兩邊較小,好像我國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把它叫做戟龍。這種戟狀物由頸部向背部伸出,不僅威武壯觀,而且是戰鬥的鋒利武器。

最後的角龍是最有名的三角龍和大的刺甲龍。這兩種角龍都有兩隻長在眼睛之上的眉角,但鼻子上麵的角卻很小。這兩種恐龍都有長長的骨化頸盾,刺甲龍的頸盾在角龍中是最長的,從吻的頂端到頸盾的盡頭約有25米長,這樣使刺甲龍僅頭部就有25米,將近體長的一半,這在角龍中的確是別具一格。三角龍頸盾中的孔穴已經封閉,這也是很獨特的。

角龍的角和頸盾為什麼如此多樣?這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顯然,角龍與哺乳動物中的犀牛有類似之處,它們都是體型巨大、在高原生活的食植物的動物,角就是它們變成凶猛動物的標誌,在它們巨大的頭骨上裝備的各種各樣的角可以像刺刀一樣地向前衝刺。角龍憑借它那強壯的頸部肌肉和壯實的體軀的力量禦敵,若是它的敵人霸王龍要想吃它,兩者之間必然要經曆一番艱苦的搏鬥。此外,現代非洲的羚羊的角也是多種多樣的,也許,我們能在這些羚羊和角龍之間找到一些相似之處。總之,可能由於地理隔絕的關係,在自然選擇作用下,恐龍在各自獨立的進化支係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角,但這些角的功能都是相同的。

角龍是白堊紀中最繁盛的恐龍,但它們也終於在白堊紀之末全部滅絕了。三角龍是這些恐龍中最後滅絕的。角龍從地球上的消失,徹底宣告整個恐龍世界的滅亡。從此,生物的進化翻開了又一個新的篇章,新生代的哺乳動物統治地球的時代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