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妊娠合並性傳播疾病(2 / 2)

2.個人有性濫交史。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或死胎史。

4.子女有胎傳梅毒史。

有以上4項中任何1項,均應及早檢查梅毒螺旋體或血清學檢查,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預防與護理】

見淋病一節的預防與護理。

【治療方法】

1.對早期梅毒及隱性梅毒的孕婦,給予長效青黴素,總量240萬U,分兩側臀部肌內各注射120萬U;或用普魯卡因青黴素G,每日肌注60萬U,連續8日。

2.晚期梅毒,如神經梅毒或心血管梅毒,青黴素應加大劑量和延長療程。

3.梅毒孕婦對青黴素過敏者,改服紅黴素,每次0.5g,每日4次,連用2~3周為1個療程。

4.妊娠合並梅毒,在妊娠16周之前開始驅梅治療,可以預防胎兒梅毒感染。較晚期開始驅梅治療,可同時治療受感染的胎兒。應用青黴素360萬~900萬U治療後,可有效地預防胎傳梅毒的發生。

5.我國衛生部曾規定,妊娠期梅毒,單獨應用青黴素肌內注射療法。於妊娠前期(前7個月內)與妊娠後期(7~9個月),各使用1個療程,每個療程青黴素600萬U,總量為1200萬U。下次妊娠時,如血清反應轉陰性,可不再進行驅梅治療。

尖銳濕疣

【提示】

尖銳濕疣是由一種稱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與性交傳染密切相關。

【症狀與特征】

1.病變多見於外陰、大小陰唇、陰蒂、尿道口及肛門周圍,甚至在直腸內。

2.病變初起時,微小散在的小乳頭瘤逐漸增大形成菜花狀、雞冠樣等形狀各異;也可融合形成片狀、塊狀。

3.其形狀呈不對稱性分布,大小不等、質軟、脆、表麵濕潤,多呈粉紅色或汙穢的灰色。

4.繼發感染時表現為潰爛,有腐臭味,並有惡臭的分泌物。

5.尖銳濕疣病變大多發生在外陰,約1/3發生在陰道及宮頸內。

【鑒別與診斷】

1.本病早期常為無症狀或亞臨床型,診斷較為困難。到濕疣較大時,通過臨床表現即可診斷。

2.臨床表現不典型或陰道、宮頸濕疣不太明顯時,常需通過陰道鏡檢查或細胞學檢查。

3.外陰假性濕疣常被誤診為本病。假性濕疣是發生在雙側小陰唇內側的多發性丘疹狀良性病變,也稱女陰濕疣樣病變。其外形態與尖銳濕疣有某些相似。

外陰假性濕疣雖病因尚不明確,但也與各種感染有關。由於炎症長期刺激外陰皮膚、黏膜,造成黏膜良性超常增生,形成乳頭叢,呈對稱性分布於雙側小陰唇內側,也可以發生在尿道口、處女膜等處。乳頭為圓鈍形,唇軟而不脆,一般不需治療。

【預防與護理】

1.保持患部清潔、幹燥。清潔陰部所用的浴盆與浴巾應經常煮沸滅菌。

2.在未治愈之前嚴禁性生活,並絕對禁止濫性行為。在治療同時,配偶也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治療方法】

1.局部用藥。每日應用0.1%~0.5%高錳酸鉀溶液、0.05%~0.1%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溶液或0.05%~0.1%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清潔外陰部及做低壓陰道灌洗1次,並保持外陰幹燥可抑製濕疣的生長,減輕病人不適感覺,避免繼發感染,一般在分娩後可自行消退。

2.小濕龐可選用30%~50%三氯醋酸液局部塗抹給予腐蝕,但效果不明顯。非孕期常用的鬼臼毒素脂酊及氟脲嘧啶對胎兒均有害,孕婦禁用。

3.激光治療。病變巨大者可采用CO2或Nd∶YAG激光進行治療。

4.幹擾素局部注射。對於嚴重頑固性複發病例,為增強機體免疫,有人建議可直接將幹擾素皮內注射於病變組織周圍、基底部及疣本體,應用27號胰島素注射器,皮內注入疣的基底部或疣本體,劑量為106U,分幾個點注入,3次/周,共3周。也可在激光氣化治療後應用幹擾素以降低複發率。但是注射幹擾素常出現畏寒、發熱等流感樣不良反應,且有白細胞減少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在妊娠期應用必須慎重考慮,一般情況下不宜應用。

5.抗病毒藥物的應用。近年有在局部治療消除疣體的基礎上,合理應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綜合治療,以有效控製尖銳濕疣的亞臨床感染和隱性感染、減少或徹底根除複發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