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 耿國恩先生(1 / 2)

舊時私塾、學堂裏的教師被稱為先生,先生當為一種尊稱。新中國成立後,各地開辦小學校,兒童啟蒙階段教育重新受到重視,“先生”這個稱呼也一直保留下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很多地方把學校裏的老師稱作先生。

一九八四年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們老師名叫耿國恩,家裏人張口閉口說“你們先生如何如何”,那時,我隱約在心裏明白:先生大抵是和老師一樣的意思。

耿先生個頭高高,大眼濃眉,長得清瘦,卻很精神。先生家在我們村第二村民小組,那裏是外來人口聚居區。解放前,河南發生大災荒,很多河南人拖家帶口紛紛逃到陝西關中一帶,他們通常一根扁擔,兩個籮筐,一頭挑行李,一頭挑娃娃,被本地人形象地稱為“河南擔”。他們遷居此地後,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人口大幅增長,形成一定規模,解放後被政府劃為我村村民。他們的口音明顯與我們有著差異,這種差異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變得不是那麼明顯。一些上年齡的老人還倔強地保持著濃濃的“鄉音”,但不少年輕人已經能說出陝味十足的本地話,這其中就有耿先生。先生精通三種話,一種是艱澀難懂的“河南話”,遇著老鄉時說;一種是地道中正的“陝西話”,平時說得最多;還有一種是半洋半土的“醋溜普通話”,課堂專用。

先生兼教語文和數學,上課打瞌睡的學生被先生提問時常搞不清先生問的是語文還是數學問題。先生教我們聲、韻母發音,就會走到每一個孩子跟前,不厭其煩地糾正音準;教我們十以內加減法,又會親手指導我們如何扳手指算數。孩子們及時消化先生講課內容時,先生便高興地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問號老頭”:先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再在問號的缺口處由上向下依次寫“0=0”(零等於零),“√”(對號),“1=1”(一等於一),“√”(對號),問號老頭戴著眼鏡長著胡須的形象便活靈活現了。

先生生性幽默,講課時表情、動作十分誇張,那樣貌跟憨豆先生頗有幾分神似,也因此,他的課堂是從來不缺少歡樂的。他總是想方設法製造興趣點,精心編排劇情,讓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到他所講的事情上來。他就像個出色的喜劇演員,能把看似平常的事情演繹成一串可樂的回憶。他把香煙混在粉筆中,當看到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便故意從粉筆盒中拿支香煙在黑板上寫,寫一下,寫不出來,寫兩下,還是寫不出來,“哎呀!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粉筆會寫不出字?”他皺著眉頭邊問孩子們邊從嘴裏發出響亮的尖叫聲,引得孩子們一個個都睜圓了眼望著他。隻見他將那支寫不出字的“粉筆”放在鼻尖下方,用上嘴唇頂住,吸動鼻翼,嗅過之後,笑著告訴孩子們:原來這不是粉筆,不知道哪個“大壞蛋”把煙丟進了粉筆盒中。這時,教室裏就會爆發出一陣歡快的笑聲。有時,他會趁孩子們沒注意,偷偷把耳背上的香煙跟粉筆調包,待用完手中的粉筆,便從耳背上取下“香煙”在黑板上神奇地寫出字來。時間一久,孩子們都知道了他的手段,等他發問時都搶著拆穿,而他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認輸的。孩子們認定他手裏拿的是香煙時,他能把香煙折掉一截重新寫出字來;孩子們認為他手裏拿的是粉筆時,他卻把它叼在嘴裏當煙抽。真相往往在課後才被揭開,先生前腳離開教室,孩子們後腳就急切地跟上講台去看個究竟。這時,大家才明白,先生折掉的一小截煙頭是用白紙卷在半截粉筆前端的,被先生當煙抽的那支粉筆仍然是粉筆,隻不過一頭被火燒得焦黑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