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兵安個家 第三十四章 交流(2 / 2)

殷玲覺得老人的有些話講得非常有道理,用眼神鼓勵他繼續往下講。

老人接著說:“人在生活上要知足,什麼叫錢多,什麼叫錢少?有的人總是說自己的錢不夠用,不是他賺得少,而是他花得多;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錢夠用了,不是他賺得多,而是他花得少。相比較來說,農村的生活條件差一些,這是實事,但是農村有農村的優越性,農民起碼不用擔心下崗,不用害怕退休;不漲工資不用送禮打點,不調職務不用托人活動;抬起頭走路,彎著腰幹活,日圖三餐,夜欲一倒,不用看誰的眼色行事。隻要你滿足粗茶淡飯,不夢想升官發財,你在你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上,就是一個臣民不多的國王。”

“您講得真好!”殷玲對老人說。她重新審視眼前這位老人,見他花白的頭發如同冰河中的蘆葦,蓬亂的胡須好似冷霜下的茅草,形象雖然讓人感到淒涼悲壯,卻給人留下了滄桑厚實的印象。

老人很高興今天有了傾訴的對象,他接著對殷玲講:“現在共產黨的政策好了,農民的日子正在逐漸好過起來,俺莊的汪有財把承包的土地由種莊稼改成種水果和大棚蔬菜以後,一年賺了七八萬塊錢,他帶著他的老婆和小孫子外出旅遊,對別人吹噓說,他們往南去過小浪底,往北去過‘假’木斯。我心裏說,你有什麼了不起,明年我讓在老家的大兒子也種大棚蔬菜,賺了錢也出去好好逛逛,往南咱去‘大浪底’,往北咱去‘真’木斯,跟汪有財比試比試。”

老人家的話把殷玲逗得又笑了起來。

老人家不知道殷玲為什麼發笑,遲疑了一下,接著往下講:

“我知道不少城裏人現在的日子過得也不容易,用什麼東西都要花錢買,辦什麼事都要找人辦。比如我兒子,他當了一輩子的兵,五十多歲向六十歲奔的人了,住的房子還是公家的,現在要自己買房子,買房子的錢又湊不夠,心裏邊還著急。我總是勸他說,房寬不如心寬,一家人沒災沒病,不愁吃穿,草舍茅屋就是宮殿;為了買房子而借錢負債,心裏天天不痛快,住在宮殿裏也不比坐在牢房裏舒服多少。”

“您的想法與現在的年輕人想法不一樣,用將來的錢改善眼前的生活條件是一種時尚。對了,老人家,您剛才說什麼,您兒子也要買綜合部的經濟適用住房?”

“他不但以後買房子,現在還管著建房子。”

“是嗎!你兒子叫什麼名字?”

“汪泉。”

“原來您是汪泉汪幹事的父親!”

“汪泉幹事不幹事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他爹。”

殷玲高興地說:“我愛人與汪幹事是好朋友,而且現在又在一起管著建房子的事,老人家以後天氣好沒有事了就出來轉轉,我陪您聊天。”

“不,過幾天我就要回農村老家去了,我兒子送我回去。”老人說,“我對我兒子講,反正你也退休了,帶著媳婦還是回農村去住著算了,古時候宰相丞相那麼大的官,最後還要告老還鄉,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城裏買一套一般的房子要好幾百萬塊錢,農村花個十萬二十萬塊的就可以建一所很好的磚瓦房,冬暖夏涼,比樓房住著還舒坦。城裏買一台汽車聽說也要十幾萬幾十萬,在農村買一台小‘手扶’,隻要幾千塊錢,能犁地能拉人,比那些‘笨死’“笨活”,‘飽馬’、餓馬’,幾十萬塊錢一輛、幾百萬塊錢一輛的高級汽車好用多了。”

殷玲聽老人家說過幾天就要回老家去,心裏覺得有點遺憾,依然笑著問他:“汪幹事和嫂子同意跟著您回老家住嗎?”。

“不同意,他們主要是放心不下孩子,我對他們講,子孫自有子孫福,還用得著你們一輩子為他操心嗎!”

老人又坐著與殷玲聊了一會天,就起身走了。

殷玲望著他離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