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還能勉強抗衡的便是左翼的騎兵,此刻正與李小丫的逐電營殺得難解難分。
這幾個營頭,都是大明最老的幾個營頭,裝備好,士氣高,無論是單兵素質還是整體能力,都無一不是上上之選,名聲著著,盛名之下當無虛士,出城的幾路援軍,幾乎在同一時間都陷入到了被動當中。
猛虎營作為第四批攻擊波出動了。
明軍一下子出動了四個戰營兩萬人,而齊軍比明軍數目稍多,整個西門外戰場之上被鋪得滿滿當當,誰也無法再投入更多的兵力,雙方主帥的牌都已經打了出來,接下來就隻能看統兵將領們在戰場之上的發揮了。
但怎麼看,齊軍都是相當的不妙。
率先頂不住的便是右翼的騎兵,他們即便仗著騎兵之利,也無法攻破寶清營密不透風的立體防守,傷亡慘重之下統兵將領心驚膽戰的不願再去碰這個馬蜂窩,而是帶著剩餘的騎兵繞向一側,想去攻擊大柱的撼山營,見到他們轉向,寶清營也開始改變戰略,不再龜縮在原地當刺蝟,而是用大盾前導,一排排的槍兵居後,竟然是追著騎兵的步伐大後麵包抄過來了。
而另一邊,李小丫的逐電營在占住了上風之後,也在有意識地左翼的敵騎往中間戰場驅趕。這些大明的將領不管是老將鄒正大柱還是新銳將領李小丫,此刻的戰術思想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往中間擠壓齊軍的戰術騰挪空間。
城牆之上的鮮碧鬆見到此情此景,隻能一聲長歎。
明軍將領們都是身經百戰之輩,便是那最年輕的騎兵將領李小丫,也是從一介小兵一步一步地爬上來的,戰鬥經驗之豐富,應對策略之機變,抓住轉折之敏銳,都不是他的部下能比的。自己手下這些主要將領,基本上都來自於龍鑲軍,理論知識是一點也不差的,兵書隻怕比對麵任何一個將領都要多得多,但沒奈何,理論在沒有與實戰結合之前,就變成了紙上談兵了。像這樣的大戰,像陸豐,大柱這些人都打過不知多少次,那李小丫也是一個聰慧的,隻消有樣學樣就夠了,而自己的將領們,這一兩年來與明軍雖然頗多交鋒,但像這樣的大規模的集團交鋒,卻還是第一次,應變之上遠遠不能與對方比擬。
像在右翼與寶清營作戰的騎兵將領,即便是不願意再頂著如此大的傷亡強攻對方火力凶猛的烏龜陣,但也萬萬不能將禍水引往中間戰場,他難道不知道騎兵需要廣闊的空間嗎?居然想當然地去支援中間的步卒,此時中間戰場變成了一鍋粥,騎兵再衝過去,或許能幫著中間戰場的步卒扳回劣勢甚至稍占上風,但那卻隻是暫時的,等到他們身後的寶清營押過來,形式便會立即崩盤的。騎在馬上的騎兵一旦沒有了速度,與步兵相比,也就顯得高大一些而已,但同樣的,被攻擊的目標也擴大了無數輩,你騎在馬上站在哪裏砍人還需要彎腰呢,人家一槍便將你的戰馬捅一個血窟窿。
主城門再一次開啟,更多的齊國步兵湧了出來,不過這一次,卻隻是在城門左右兩側列陣而立,同時,城牆之上,撤退的號角之聲嗚嗚咽咽地響了起來。
齊軍其實戰術素養也是不錯的,在聽到撤退號角之聲時,前方的士兵竟然鼓起餘力猛然反攻,而後麵的則毫不猶豫地轉身後退。壯士斷腕斷得毫不猶豫。
明軍也不向前追趕,任由著對方撤了回去,隻是將留在後麵斷後的騎兵一口便吞了下去,今日明軍的主要任務,是要掃清城外的敵人的那些防守體係,城內有人出來,能吞多少便吞多少,跑了,也無所謂,像攻擊常寧郡這樣防守體係完備的重鎮,一兩日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大明的這些老兵老將心中都有數得很,且慢慢來吧。
看著出城的援軍垂頭喪氣的退了回來,鮮碧鬆什麼話也沒有說,黯然轉身離開了城頭,這一次的援救失敗,便等於失去了城外的防守體係了,剩下的,便隻能看他們自己能堅持多久了。等到明軍完成了城外的作戰任務,更為殘酷的攻城戰便會開始了。走下城頭的那一刻,他看著頭上那正大搖大擺地往回飛的明軍的那些飛艇,眼前一陣陣發黑,身子一晃,險些兒便一頭栽到了城下去。
1973/429843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