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財神,西圈神,
騎河兩岸毛腿神。
金蛤蟆,老河魂,
圪哇一叫驚煞人!
——民謠
金蛤蟆是一塊像房子一樣大的整體岩石,伏臥在晉陝峽穀黃河西岸的崖壁上。那樣子活像一隻巨型青蛙,輪廓鮮明,顏色泛白,日光照上去,特別是在朝暉和晚霞的塗抹下,通體黃蠟蠟金燦燦,與黃河一色,十分壯觀。因此古時人就稱它為金蛤蟆,沿呼至今。蛤蟆石不僅好看,更為至奇的是它有靈性。每當塵世間發生大的變異,它都會在夜間發出叫聲。那聲音“嗚哇、嗚哇”,像蛙鳴又不像蛙鳴,低沉沉、陰森森、有點敲擊金屬的音質,又略帶顫動的拖腔,聽了使人毛骨悚然!據說它還很有穿透力,方圓十裏八裏的人都能聽到。老輩人說,遠的不知,朱元璋滅韃子時它就叫過,滿人入關時叫過,李闖王進京叫過,道光二十三年黃河漲大水叫過,光緒三年大旱叫過……
關於蛤蟆石的靈性民間有一種傳說。相傳老早老早以前,王母娘娘用符咒幫助黃帝打敗蚩尤以後,見黃土高原烈日炎炎,幹旱缺水,百姓苦不堪言,便從頭上拔下金簪,隨手一劃,凡間便出現一條河流,這就是黃河。就在拔金簪時,不意帶出頭發內一隻蟣子落入河中。從此它就變成一隻蛤蟆在黃河裏生長發育。千年的蛤蟆成了精,想回到王母娘娘身邊已無可能,便跳出河水,伏臥岸上,為人間做點善事。金蛤蟆選擇的地方也有說法。之所以選擇晉陝峽穀,是因為這裏是黃河的心髒,有著高亢激越奔騰咆哮的氣勢和景觀。據說它蟄伏的位置還處於黃河的正中間。誰也沒丈量過,說不上來是否準確。自古以來,附近的百姓就把金蛤蟆當神物看待,對它尊崇備至,敬畏有加。大人娃娃不敢有一絲褻瀆。據說先前有個膽大後生,來到此地不以為然,對著蛤蟆石撒了一泡尿,在回家的路上跌了一跤,當下就一命嗚呼。這更使人們相信它的靈性。
金蛤蟆昂起的頭正對著河東岸的老河底村,因此人們都說這個村是風水寶地。風水寶地者人傑地靈也!老河底是不是人傑地靈?這就在各位看家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寫家隻能據實秉筆。先說它的地理位置,黃河在老河底村北折頭向西,到村子西北角又調頭朝南,在村子的西南方向,又稍稍往回拐了拐,所以說黃河在這個村拐了三個彎,使得老河底有了一麵靠山三麵環水的自然風光。這裏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中遊的一個馳名渡口。叫老河底渡。它的對岸就叫金蛤蟆渡,俗稱蛤(讀ge)蟆口。大明朝嘉慶年間,朝廷將巡檢司由孟門渡移至此地。作為皇室的一級派出機構駐紮這裏,可見它的戰略位置也是很重要的。說到人嘛,據考證,該村曆史上沒有出過一位達官顯貴,直到晚清時期才出了一位秀才。不過,這並不能說明老河底的人世世代代都是蠢材。俗話說,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老河底人當官不行,扳船卻是行家裏手。可以這麼說,自從黃河上有了舟楫筏渡,老河底就出現了艄公。千百年來,這個村祖祖輩輩不知出了多少扳船漢子有名的老艄,遺憾的是曆史書裏都不曾記載他們。就在清末民初,該村一百來戶至少有一半以上人家靠扳船糊口,按現代的詞語就是以航運為生。說老河底是出艄公“狀元”的地方一點也不為過。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在黃河裏流船扳船,流出了水平,流出了風流,扳出了黃河人的寬廣情懷和高風亮節,扳出了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