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感謝生活,是生活給了我寫這部書的靈感。同時也應該感謝為寫這部書在深入生活和搜集素材中給予我大力幫助的朋友們!
1991年至1992年我參加省委組織的農村工作隊被派往呂梁山區柳林縣扶貧。
很幸運。初到柳林的第一頓飯,在縣招待所的餐桌上,與柳林縣誌辦的劉廷奎先生坐在一起。劉先生是編撰柳林縣誌的主將,中等個塌腰,麵容蒼老,清瘦,像個老農民;然而就這位“老農民”卻滿肚子學問,且能寫一手好文章。我們後來成了好朋友。初見麵餐桌上閑聊,他聽說我屬爬格子一類,當下就給我介紹了一個題材,說是本縣黃河畔上出過一位大老艄,名叫馬萬榮,在黃河上很有名氣。馬艄曾經駕貨船流經壺口。
我一聽就驚詫不已!黃河壺口我去過三次,“水底冒煙,旱地行船”的說法我去第一次就聽說了。可就在那樣驚險的瀑布河段竟然有人敢破“旱地行船”的老規矩而在水中行船,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以及何等高超的技術?真讓人有點難以置信!我於驚愕中,劉先生又講了馬艄兩個故事。一個是在沒腕子石的地方流偏篩子船;一個是抗戰時期為服從黨的需要剁掉自己三個手指頭推掉了閻錫山政府的抓丁。劉先生還說,馬艄由於熟悉黃河數百裏的河路,加上流船技藝超凡,被人們稱為通河大老艄。
就這樣,在一頓飯不經意的閑聊中,一個錚錚鐵骨的黃河艄公形象在我大腦裏埋下種子。從此,他與我形影不離,漸漸在我心底生根發芽。經過多次深入馬萬榮大老艄的家鄉實地生活、采訪考察,我越來越覺得馬艄這一形象的精神實質與氣勢雄渾、滾滾滔滔、奔流不息的黃河形象是那麼吻合;與多災多難、勤勞智慧、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是那麼吻合!我欲罷不能了,馬艄的這一形象火苗點燃了我不可抑製的創作欲望。我借助這一生活原型便開始了苦苦的構思。
曆史跨入清末民初至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始的七十多個年頭,是我們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一個時期。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不僅飽經了連年戰亂的災難,而且於新中國成立後,還飽嚐了“一大二公”、“以階級鬥爭為綱”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所帶來的苦頭。我掐取了這段曆史作為背景,就是想給讀者形象地展示生活在黃河畔上的最底層的中國民眾在多半個世紀的曆史長河中是如何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水深火熱的煎熬、又是如何不折不撓地求生存英勇不屈地去拚搏滿懷信心地盼光明……也正是這混亂的年代才給各式各樣的人物搭起了充分表演自己的舞台;當然,也給顯示主人公的性格提供了彌多的機會和條件。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作者無意歪曲生活,也無意粉飾生活,更沒有太多的寫作技巧。我隻是笨拙地盡量將各個時期的生活原貌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原滋原味地提供給讀者。希望我的“上帝”能從中多少領略到一點什麼,幸莫大焉?
小說曆來是虛構的。所謂的生活真實隻能是文學意義上的真實。書中所提到的地名大多屬虛撰,但也有不少用了實際生活中的真名,如柳林、磧口等等。這為的是加強作品生活的實感。正如《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絕不是實際生活中水泊梁山一樣,不可以將其視以為真而去查證或對號。提及這一點可能是多餘,權當蛇足吧!
在為本書的構思搜集素材期間,除得到上麵提及的劉廷奎先生的幫助外,還得到馬萬榮大老艄的三子馬潤生、柳林縣縣長李秀峰、臨縣縣長趙如珍等人的大力幫助,借此機會,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劉同興 修改於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