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請這樣批評孩子(1 / 3)

在這一章裏,父母要懂得批評孩子也同樣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就在於它的目的不僅僅是“批”,而最關鍵在於“評”。真正聰明的家長是懂得講究“批”的藝術而達到“評”的目的的,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樂於接受這種批評,從而積極改正錯誤。

1、他還是個孩子

谘詢師作為訪問學者在島內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和以往不同,這次的交流內容主要是關於如何批評孩子的,結束活動後,谘詢師從同行那裏得到了幾段批評孩子不同方式的視頻錄像,帶回了工作室,和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一起看了起來。於是,談論又開始了……

(視頻一,巴掌加拳頭——馨馨媽咪的“殺手鐧”)

馨馨出現在鏡頭裏時還是個很天真的形象,愛笑,愛動。吃飯時間到了,馨馨坐下來後又伸出手在碗裏撥弄飯菜,媽咪看到後提醒她:“馨馨,不要用手抓飯菜。”馨馨看了媽咪一眼,停了一下,一會兒又去動了,飯菜已經開始撒到了碗外麵。媽咪不禁有點生氣了,提高了聲音說:“馨馨!叫你別這樣弄飯菜,這樣吃飯很髒的!”馨馨聽到媽咪這麼說她,頭低下去,一聲不響地繼續吃飯。在吃飯過程中,還是有用手抓飯菜的行為。媽咪皺著眉說:“馨馨,不要這樣弄!”終於,當馨馨又一次抓菜時,媽咪終於使用了“殺手鐧”,抓住孩子的小手,一邊說:“馨馨,你怎麼這麼髒呀!”,一邊打著孩子的小手,一下,兩下……嘴裏又大聲吵孩子到:“看你還聽不聽話,看你還用手抓菜不?”

馨馨對著鏡頭大哭,孩子顯然是受到了驚嚇,驚慌的小臉上寫滿了委屈,寫滿了傷感,此時哭就是孩子唯一宣泄“苦衷”的方式。看到這裏,谘詢師和幾位家長都不說話了,他們的心也在和孩子一起難受,家長們這時候才想起來,平時自己也這麼對待過孩子,孩子也會哭,可是自己卻並不在意。今天,當在鏡頭上看到孩子無助的大哭時,家長們心裏有了愧疚的感覺,他們此時在心裏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不哭,孩子,不哭……”

谘詢師這時終於說話了:“各位家長,我們看到這裏,已經知道了這位女士教育孩子的失敗之處。馨馨還隻是個六歲的孩子,她的小肌肉動作發展的不是很好,造成餐具的使用不熟練。於是就很習慣的用起了小手代替。可在媽咪看來,這樣的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在糾正了孩子幾次而沒有效果之後,媽咪產生了急躁的情緒,使出了我們許多家長慣用的“招數”——棍棒之下出真理。用巴掌來使孩子改正錯誤。”

馨馨媽咪的這種教育方式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叫“巴掌體罰論”。大家都不能否認我們都用過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也許是受傳統的影響,我們會相信這樣一個真理——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一旦犯了錯,不是耐心的說教,不是關切的幫孩子找原因。一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拉過孩子就打,讓孩子屈服於我們的巴掌之下。於是,一個又一個的嚴父厲母產生了……

父母們都知道,馨馨這樣大的孩子已經開始對自己產生初步的自我評價,但這種評價常常是借助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進行的。因此,媽咪反麵評價使馨馨在心理上產生了:“我是個髒孩子”這樣的消極的自我評價。而且孩子還意識到了“髒孩子犯了錯誤就要挨打!”孩子有了這樣消極的自我定位後,會覺得反正我是個髒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飯了;吃不好飯就是犯錯誤了,媽咪就不喜歡我了,就會打我……這不僅使她沒有產生改善自己不良行為的動力,反而使孩子對媽咪產生了排斥的心理,表現在不願意和媽咪親近,對媽咪產生畏懼感。

可見,要想讓批評對孩子收到應有的效果,批評者——父母們一定要避免這種“巴掌決定一切”的想法,不要對孩子使用拳頭,要知道我們麵對的還隻是個孩子,而孩子是絕對有權利去犯錯誤的。如果家長們經常是用巴掌,用體罰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第一,會嚴重影響到孩子身體的健康發育,有些家長下手過重會讓我們的孩子身體受到傷害。第二,會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隻有打罵才有效果,其他方法都沒有用。而這兩點都不是我們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

下次,當又一次麵對我們犯錯誤的孩子時,希望每一個愛孩子的家長,請放下你已經舉起的大手,在心裏默默的告訴自己:“我這是怎麼了?她還隻是一個孩子!”

專家答疑:

“孩子犯錯了我打他,又不犯法,誰也管不著!”“不打不成器,我的孩子就是三天不打,他就敢給我上房揭瓦。”

也許是傳統家教觀念的根深蒂固,不少的家長抱怨:打孩子不好,可不打孩子又沒其他更好的教育方法。甚至還有家長始終認為打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打了他才不會再犯”。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例子:女孩小夢雨的媽咪杜某在家裏輔導女兒學習時,要求小夢雨從1數到100,並把這些數字逐一寫下來,然而小夢雨想了很久,怎麼也寫不出來,杜某火冒三丈,揮手便打了小夢雨幾個耳光。隨後小夢雨去上廁所,而當她從廁所出來,走下廁所門口的台階時,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頭部重重磕在了地板上。杜某見狀越發生氣,大罵小夢雨不好好學習,借口上廁所還摔倒在地,對她又是幾個重耳光,還把小夢雨推倒在地,她的頭又重重地撞在了地上,悲劇在這一刻發生了,也定格在了這一刻。小夢雨當即陷入昏迷狀態,四肢開始抽搐,呼吸急促。送到醫院時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是的,我們能理解,為人父母,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我們會焦急,會憂慮,會怒其不爭。於是往往采取了一種偏激的教育方式。當遇到孩子出了錯誤或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種“乖巧或優秀”時,批評孩子便施行虐待性的體罰或變相體罰。而這種企圖通過粗暴的打罵手段教育孩子的行為,最後的結果肯定會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父母課堂:

1. 體罰孩子到頭來隻會是“兩敗俱傷”

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的體罰下,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感。表現在怕做事,應為一旦做錯了孩子知道後果就是要“挨打”,也就不願主動去做。過多的體罰,隻會給孩子造成自我封閉的心理,嚴重的還有可能產生對抗性。和父母的感情距離不斷拉大,在心理上疏遠父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正常的親子關係。

2. 體罰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交際困難。

孩子如果經常挨打,性格會變得比較孤僻,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會後,與別人相處時會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礙。表現在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自卑心理嚴重。常常會感覺到“低人一等”。影響孩子正常的交際能力。

3. 體罰孩子會引發“惡性循環”。

孩子挨了打,心理上就會出現陰影,下次犯了錯誤就不敢告訴父母,而是能瞞就瞞,能騙就騙。可謊言終究不能自圓,於是父母就采取更加嚴厲的手段體罰孩子。孩子為了逃避懲罰,下一次就更會欺騙,於是,惡性循環就出現了……

2、 是你生氣還是孩子錯了?

(視頻2,冷言加惡語——婧婧媽媽的“必殺技”)

DV中出現的婧婧是一個12,3歲左右的孩子,這天,由於婧婧在學校犯了錯,媽媽被老師請到了學校。回到家中,媽媽的“必殺技”派上了用場……

媽媽一臉怒氣的站在婧婧麵前:“你給我過來,說,今天在學校幹什麼好事了?表現很光榮嗎?連我都被請去學習你的‘英雄事跡’。你很厲害嗎?”

婧婧此時被嚇壞了,低著頭,從屏幕上可以看出來孩子孩子瑟瑟發抖,說話聲音都變了:“沒……沒什麼……就是……就是和同桌上課的時候吵了幾句嘴,被老師發現了……我,我下次不敢了……”

媽媽看也不看孩子一眼,繼續說道:“下次?你還想有下次呀?你現在可以呀!真是長大了,翅膀也硬了,能耐了,用不著我在管你了,你……你給我消失,我不想再看見你……”

到了晚上用晚餐的時間, 婧婧和爹地坐在一起,愛孩子的爸爸給婧婧的碗裏夾了平時婧婧平時最愛吃的菜,婧婧看看了沒有吃,爸爸很不解的看著媽媽。媽媽餘氣還沒有消去,白了婧婧一眼對爸爸說:“你的‘乖寶貝兒’現在呀!能耐著呢,不用你管了,吃你自己的吧,別再管她,以後都不要管,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婧婧聽了媽媽的話,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爸爸看了看媽咪,竟然說,“求求你,別再冷言加惡語的對待孩子了,孩子在學校犯了錯,你說說她也就行了,她大了,什麼不懂得呢?你的辱罵,她自尊心會受不了的。”

谘詢師看到這裏就停了下了,對在工作室的爸爸媽媽們說:“大家看了這個案例,現在心裏有什麼想法嗎?有沒有哪位可以發表一下高見,有請!”

一位家長代表站了起來,開始談論自己的感受:“我看了這個片子,怎麼覺得好像就是發生在我自己家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奇怪感覺。心裏有點難受,但是還說不出來是哪裏不舒服,感覺太真實了,很慚愧!”

谘詢師到這裏就開始了分析:“各位剛剛看過了短片,也聽了代表的發言,我們知道婧婧還隻是一個12歲左右的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有許多的錯誤,這個片子中的媽咪看似比上一個動手打孩子的媽咪進步了許多,當然主要表現在不打孩子了,其實,這種冷言加惡語相對於打孩子來說,也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半斤對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