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士大夫鹹知國蹙、種弱、教微之非計,而究之國之所以蹙、種之所以弱、教之所以微之故,及思所以補苴其國、繁殖其種、維持其教之道,茫乎未之知也。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必知所以保國,然後能保國也;保種、保教亦然。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一人之力不能保也,則合多人之力以保之。多一知此理之人,即多一能保之人;若使天下人人能知之,則無不保之國,無不保之種,無不保之教矣。必如何而後能知之,非學問不為功也。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然亦未有能知而不能行者。若知而不行,必非真知也。故學者亦但求知而已。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若既生之後已有製作,則以強吞弱,以大弱小,此又一世界,不得混看此理。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凡任一人,舉一事,必盡其所長,乃可責其成效。若僅行其一二端,則有時反以生弊而已。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地球萬國之必不能不相通者,天道也。人力雖強,可逆天乎?故欲閉關自守以冀絕外患者,中國人至愚極陋之言也。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
世人或以吾國之大,革數千年之帝政,而流血至少,所出代價至薄,詫以為奇。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雖然鄙人二十年來固以報館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願終身不離報館之生涯者也。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在已治已安之時,人人不管國事,尚且不可,況今日在危急存亡之交者哉!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吾儕惟知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盡人有分而絕非一部分人所得私。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夫天下重器也,置器而屢遷之,其傷實多,吾滋懼焉。
·《梁任公與英報記者之談話》
中國本有民意政治之雛形,全國人久已有輿論民岩之印象。但其表示之方法則甚為渾漠為可憾耳。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如中國雖為學而失敗者,然其失敗未必為不幸。譬如一人上山,一人走平地,山後無路,勢必重下,而不能上山者,則有平路可走。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對於中國不必悲觀,對於自己則設法養成高尚人格,則前途誠未可量也。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革命”兩個字,真算得中國曆史上的家常茶飯,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過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經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象戲台上一個紅臉人鬼混一會,被一個黃臉人打下去了;黑臉人鬼混一會,又被一個花臉人打下去了。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我想中國曆史上有意義的革命,隻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麵;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麵;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所謂自覺心,最要緊的是覺得自己是“整個的國民”,永遠不可分裂、不可磨滅。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恰好碰著歐洲也是民族主義最昌的時代,他們的學說給我們極大的激刺,所以多年來磅礴鬱積的民族精神,盡情發露,排滿革命,成為全國人信仰之中堅。那性質不但是政治的,簡直成為宗教的了。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拿一個鋪子打譬,人民是股東,皇帝是掌櫃;股東固然有時懶得管事,到他高興管起事來,把那不妥當的掌櫃攆開,卻是認為天經地義。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一個人會自立,國民裏頭便多得一個優良分子;個人人會自立,國家當然自立起來了。
·《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