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裏處的大泉河穀裏,南北長約米。那鱗次櫛比、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鑲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岸上。窟前棧道蜿蜒曲折,樓閣巍峨兀立,鐵馬風鐸懸響,氣勢宏偉壯觀。
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曆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一千餘龕。因之,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洞窟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曆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並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來的建築形式。現存的492個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禪窟、殿堂窟、塔廟窟、影窟等形製。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的外來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時期的石窟,典型的形製是平麵方形,覆鬥頂,後壁一龕。唐代後期以至宋元,壁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所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製大型壁畫。從建築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古建築傑作。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現存彩塑2400餘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藝術風格又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以後的許多優秀作品——那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嫻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的壁畫,地麵上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
當你置身窟中,那神態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態嫵媚、淩空翱翔的飛天;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一仿佛把你帶進神仙天國,身心隨著飛天飄旋,好像整個洞窟都在晃動!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曆史上講,它反映了我國曆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曆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