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雲觀與魯班窗(1 / 1)

西雲觀與魯班窗

西雲觀位於沙州古城西麵、敦煌公園的旁邊,東距市區一公裏。是敦煌地區清代百餘座古建築中唯一幸存者,也是敦煌現存的唯一道觀。

西雲觀依東低西高的地勢而建,有東、中、西三座大殿。中殿把廟觀分為東西兩院。兩院南北均修配殿,形成兩座四合院。西殿為上殿,南北兩邊各有二層樓閣一座。東殿南北牆壁上畫有《唐王遊地獄》的壁畫,大部分已漫漶不清,少部分尚可辨認。唯在殿內中間屏風西壁上繪製的四副屏風畫,保存完好,畫技精湛。

其中一幅《麻雀彈穀圖》活靈活現,比較珍貴。

傳說清代雍正年間,戶部侍郎汪隆奉命在黨河東岸督修敦煌新城時,發現黨河西岸上空有一團烏雲盤旋繚繞,經久不散。一連十天半月,天天如此。有人獻媚說:“這是瑞祥之兆,驕陽當空,烏雲遮陰,必是風水寶地。隻有大福大貴之人,才能鎮住。”於是,在新城修築完工的第二年,決定在這團烏雲下動工修造一座廟宇。

這座廟便叫“西雲觀”。

西雲觀自春暖花開動工,到雪花飛舞時掃尾整整一年,那高聳的樓閣、雄偉的大殿、莊嚴的塑像、絢麗的壁畫,吸引著無數善男信女前來敬香。其它各樣活計都做完了,隻有靈官殿正楣前一塊地方還空白著。用什麼東西來鑲嵌呢?工匠們七嘴八舌定不下來。門外冷風颼颼,雪花飛舞,大家將許多木材投入火堆,烤火取暖。這時,進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蹲在火堆旁,伸手就取剛加上的小木料,邊取邊惋惜地說:“一材一木,來之不易,燒了可惜呀!”

“燒這點邊角廢料也可惜?”

“這老人真沒見過世麵!”

工匠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譏笑老人。

老人一點也不生氣,從自己的木工箱子裏取出工具,用那些小木料幹起活來。

大家都覺得這個老頭古怪,再也沒有搭理,吃午飯去了。

飯後,工匠們又來到門口計議。發現殿門正楣前放著一個小巧玲瓏的嶄新窗扇,圖案奇特,精巧別致,環形花紋就像萬花筒一樣,繞得人眼花繚亂。有位木工師傅拿起窗扇,往那塊空地方一比試,長短大小,不差分毫,剛好鑲嵌上。這一下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隻見每個窗格都用二三寸長的小木條,六角剔透,縱橫交錯,榫接而成。大家對這個設計精巧、技藝高超的窗扇讚歎不已。

這是誰做的呢?問誰誰也不知道,有個木匠忽然想起火中抽木的老人。對,準是他做的!可是,廟內外找遍了,也不見老人的影子。

這時,掌墨師傅恍然大悟,說:“大夥不用找了,那位老人就是咱們的魯班祖師,用咱們的廢木料做的這個窗扇,就叫‘魯班窗’吧。一是為西雲觀落成留個紀念;二是開導大夥兒今後做活,不要大手大腳浪費木料。不管大小木料,都來之不易,要物盡其用。”

至今,這個別具一格、巧奪天工的窗扇,還完整地保存在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