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夫婦出行圖(第156窟)(1 / 1)

張議潮夫婦出行圖(第156窟)

唐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被迫調集西域、河西駐軍平定中原。吐蕃乘機而入占領河西,統治沙州達67年之久。敦煌人張議潮乘吐蕃發生內亂,率領民眾起義,推翻了吐蕃王朝的統治,收複河西十一州,歸順唐朝。為了表彰張議潮,唐王朝敕封其為河西節度使,建立歸義軍政權。第156窟是張淮深為了紀念叔父張議潮的豐功偉績,於鹹通五年(公元866年)開鑿的。並在南、北、東壁經變畫的下方繪製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這兩幅出行圖均高1.

08米,長米,麵積約9.6平方米,是莫高窟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出行圖。

繪於窟內南壁和東壁下方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由一百餘人組成。出行圖人馬由東向西行進。最前邊的是儀仗隊,鼓角各四人,分列左右騎隊上,頭戴氈帽,身穿團花缺胯衫,腰係革帶,著白皮靴。兩麵大旗領持稍武騎四對,分列左右,頭戴盔頂,身穿甲胄,腰挎箭袋。其後兩側有持麾槍武士,騎於馬上,槍頂有旗,題記書“門旗”二字,即唐代大軍出行時的牙旗。其後是隨軍營伎、樂隊十人,演奏琵琶、箜篌、簫笛、腰鼓、大鼓等,應是唐代立部伎。舞伎八個,分列兩隊,一隊為漢裝,一隊為吐蕃裝,揮袖起舞,動作整齊。兩邊是仗騎五對,分列左右,戴襆頭,穿紅袍,束腰帶。營伎之後,兩側有牙旗六麵。牙旗之後,二騎士持旌節隨軍前進。旌旗之後,有數乘騎,為護節之官,其後是一橋頭兩旁持刀武士各四人。頭戴纈花帽,身穿衩衣白褲,腳蹬皮靴,腋下持陌刀,為行軍時的儀仗隊。畫麵正中是張議潮,戴襆頭,穿赭袍,乘白馬,正欲揚鞭過橋。旁邊題記墨書:“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禦史大夫張議潮統軍口除吐蕃收複河西一道出行圖。”張議潮身後是一群侍從奴婢,最後為狩獵隊,其中有回鶻騎士在追逐黃羊。畫的結尾是馱運糧草、生活用具的騾馬、駱駝隊。

北壁下方的《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也是由百餘人組成。畫的最前麵是唐代散樂百戲戴竿,樂隊四人,一人拍板,一人吹橫笛,一人背大鼓,一人擂擊。另一健壯伎人,頭頂長竿,竿上四小兒輾轉作戲,有的張開雙臂,雙腳攀緣,有的在杉木上作雙臂舉身平衡,單臂懸體,雙腳倒掛等驚險動作。人物麵目雖已模糊,但精絕的雜技藝術造型仍然曆曆在目。接著是音樂舞蹈,樂隊七人,各持豎笛、笙、琵琶、腰鼓等。舞伎四人,圍成四方陣,揮袖起舞,舞姿輕盈。樂舞隊之後,是一白馬挽車,是宋氏夫人的行李馬車。下方有兩騎縱馬奔馳,往來傳訊。行李車後有三乘方亭式肩輿,為宋氏之女所乘。其後又有白馬挽車,榜題為。坐車”或為宋氏的備用車。畫麵中部宋氏夫人騎於馬上,滿頭花釵,大袖裙衫,坐乘白馬,音樂前奏,侍衛羽合,榜題墨書《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夫人身後一群侍騎,有的捧奩,有的持扇,有的抱琴,有的持鏡,均為侍從奴婢。最後是縱犬追獵的騎士,有馱酒甕的駱駝,有備好鞍轡的駿馬。這幅畫充分反映了節度使夫人出行時豪華奢靡的生活場麵。

張議潮夫婦出行圖,結構完整,人物構圖疏朗,有條不紊,突出了統軍出行的騎兵陣容。尤其馬的造型有正麵、側麵、背麵以及奔馳、行走的各種姿態。整個出行圖氣勢威武,場麵壯觀,人物生動,主題鮮明,真實記錄了當時沙州地方最高官員出行的豪華盛況,是一幅珍貴的曆史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