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敦煌地區約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裏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裏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因為飛天在洞窟內隻起陪襯作用,不占主體地位,所以隻能分時期綜合介紹。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如北涼第272窟頂四披和第窟北壁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幾身飛天。從造型上可看出其藝術特點,頭有圓光,臉型橢圓,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纏長裙,鼻梁和眼珠上點染白粉以示高光,與西域龜茲(新疆庫車)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在麵容、飛動姿態、色彩線描上以及繪製過程等方麵均很相似。

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畫飛天最多的洞窟,計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身披彩帶,腰束長裙。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姿態多樣,繞窟飛翔,平靜肅穆的洞窟似在卷湧飛騰!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曆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井、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媚動人。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龕上層南側的兩身雙飛天,飛姿優美。這兩身飛天的膚體雖然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及體形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隻在空中遊弋的雙燕。

在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曆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