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地區約577個洞窟裏遺存的佛教藝術品的主要部分,這些施以彩繪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像,計3000餘身。由於沙漠幹旱少雨,雖經曆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保存得十分完好。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文化藝術遺產。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種佛像,如釋迦牟尼、彌勒、藥師、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為菩薩像,如觀音、大勢至及供養菩薩;還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飛天等。因石窟開鑿在礫岩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傳統方法塑像。其主要形式有:圓塑——指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麵欣賞的,完全立體的塑像。主要用於表現佛、菩薩、天王等。浮塑——是在平麵上塑出凸起的形象。

如塑像的衣服、飄帶及人字披的背、簷等。影塑——多為“模製”而成,然後貼到牆上,再塗上色彩。主要有千佛、飛天等。

由於塑像地位不同,塑像在窟內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一、獨立式,指獨立設計製作的單身塑像,與其他塑像無連帶關係。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為中心,兩側對稱排列弟子菩薩、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間有尊卑關係,是彩塑中最常見的多種組合方式。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幾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致、按縱橫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整窟塑像和壁畫互相結合,互為一體,互相陪襯,互相補充。佛龕、佛壇上的彩塑與四壁的繪畫輝映呼應,相得益彰,既達到了整窟藝術的統一和諧,又襯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體地位。另一特別是豐富多彩,姿態各異。所塑神像在洞中重複出現,容易千人一麵。但古代雕塑家憑著豐富的想象力將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風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的彩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