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窟簷建築(1 / 1)

唐代窟簷建築

莫高窟現存窟簷建築近30座,大多是清末民初時重新修建的。唐宋時期的窟簷僅存五座。其中晚唐第196窟,位於九層樓南邊最上層,距地麵30餘米,是莫高窟位置最高、麵積最大的洞窟,也是窟簷建築最早的洞窟。

根據甬道北壁所繪歸義軍節度使索勳父子的供養人畫像榜題推斷,此窟建於晚唐景福二年至乾寧元年(公元893~894年),窟簷為單層,麵闊三間,為橫長方形。其結構是在洞窟通道前鑿出平台為窟簷地麵,平台前沿用木懸梁四道,挑出以承窟簷前的欄杆和棧道。四根窟簷柱豎在四根棧道梁的後尾上。柱高丈餘,柱頂雙層闌額。現欄杆、棧道、飛簷都已不存,僅存粗大的橫梁、八角形的柱枋、直欞等構件。此窟由於建在懸崖最高處,後來棧道塌毀,後世人無法重修,也無法攀登,沒有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前後室保存得都比較完好。

此窟主室為殿堂式窟形。洞窟長、寬、高均10餘米,中央設佛壇,有高大的背屏直撐窟頂。壇上塑佛、弟子、菩薩、天王。現存五身未經後人重修重繪,是莫高窟最完美的晚唐彩塑原作。窟頂覆鬥形,飾以華蓋藻井,四披畫千佛、赴會菩薩和佛說法圖。四壁上部繪經變畫,下部畫供養菩薩和供養人像。佛壇後西壁通壁繪有巨幅《牢度叉鬥聖變》,是同類經變畫中藝術水平最高的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