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的建築畫
盛唐時期,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水平達到了頂峰,壁畫中的建築畫也發展到了最高峰。盛唐開鑿的81個洞窟、400餘幅大型經變畫中,幅幅都有高大宏偉的建築畫。這麼多的建築畫介紹那幅好呢?隻能百裏挑一,介紹最有代表性的第172窟中的建築畫。
第172窟開鑿於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是盛唐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為方形覆鬥頂窟,窟頂藻井團花圖案,圓形網幔鋪於四披。主室西壁開平頂敞口佛龕,塑坐佛、弟子、脅侍菩薩和天王像。南北二壁通壁各畫一幅《觀無量壽經變》,是唐代同類經變畫中最精美的大型經變畫,也是莫高窟建築畫水平最高的代表作。
《觀無量壽經變》是大乘佛教淨土三經之一。主要宣揚進入西方極樂淨土的修行方法和根據個人善惡造孽,在進入西方極樂淨土時所得到的等級差別。這兩幅經變畫中間是巨大的長方形西方淨土和西方三聖說法圖,兩側配條幅《未生怨》和《十六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這兩幅經變畫爭豔鬥麗,顯示出兩位古代畫師高超的繪畫技術和不同的繪畫風格。其北壁稍早,結構宏偉,透視深遠,使有限的畫麵變得無限廣闊、悠遠。一般的同類經變畫多是在殿堂、樓閣下畫碧水流泉,以表現西方淨土中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此壁淨土變卻是將一座龐大的樓閣台榭置於蕩漾的湖泊之中。畫麵中央的天宮樓閣前是西方三聖說法圖。正中端坐無量壽佛,兩側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周圍簇擁著33身聽法供養菩薩。他們不是安置在殿內,而是聚於水榭中間。三聖前麵圍欄水榭平台上是舞樂場麵,中間是二人揮巾對舞,兩側樂隊共10人,席地而坐,演奏各種樂器。舞樂台前有五隻妙音鳥展翅起舞,兩隻白鶴引頸長鳴。上部西方三聖的背後,才是西方世界的重樓複殿。兩旁環以參差精致的水閣,用剔透玲瓏的回廊通連轉角處,高聳的鍾樓、鼓樓、佛塔在接連天光水色的天際線上高低錯落,對稱變化,極有韻律。天宮樓閣上空有赴會的諸佛聖人,飛天翱翔散花,各種樂器不鼓自鳴。下部寬闊的湖水中,碧波蕩漾,綠荷浮水,紅蓮映影,鴛鴦嬉戲,化生童子浮遊水中。全圖采用鳥瞰透視法,視平線較高,使上下左右具有遼闊的境界。大殿作仰視顯得高大雄偉。配殿作俯視,顯得深簷蔽戶,具有深幽之妙。整個畫麵的建築布局是按照當時真實的佛寺來設計的。建築物不過於密集,相互之間的呼應向背、疏密進退,處處符合建築群的設計邏輯。
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繪製稍晚,以人物描繪娟秀典雅、建築繪製精細取勝。全圖分上中下三大部分,構圖布局和北壁相同,隻是上部天宮樓閣建築群畫麵較大,下部七寶池,八功德水畫麵較小,中間西方三聖的形象較突出。上部的建築群,重樓高閣,正中前後有三座大殿,兩側有配殿、角樓、塔式圓亭,並以虹橋相接。整個建築群俯視向下,透視清楚,連細部都能看得十分清晰,飛簷比翼,勾心鬥角,碧瓦橫空,雕梁畫棟,繡柱羅列,描繪精細,真是一幅富麗豪華、雄偉精美、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立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