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戰的將帥——張 奐(1 / 1)

英勇善戰的將帥——張 奐

張奐(公元104~181年),字然明,敦煌淵泉人,著名的東漢戍邊名將。他年少時就有誌氣,常說,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立功疆場。曾拜太尉朱寵為師,學習《歐陽尚書》。

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似太守,管理內附少數民族)。在任期間,南匈奴7000多人入侵邊郡,東羌也舉兵響應。當時,張奐隻有兵士200餘人,雖然兵力相差懸殊,但張奐毫不畏懼,舉兵進屯長城,招募兵士。同時派人說服東羌,勸其罷兵。並占領了龜茲縣(今陝西榆林北),切斷了南匈奴與東羌的聯係。張奐聯合東羌,共同對付南匈奴大獲全勝。南匈奴兵敗投降,邊境得以安寧。之後,羌人首長為感謝張奐,派人送來良馬25匹,金銀器8件。張奐拒不接愛,當眾以酒灑地說:

“即使馬匹像羊那樣多那樣賤,也不讓它進入我的廄;即使金子像粟米那樣多,也不讓它裝入我的懷。”由於他不貪,深受羌人的擁護。

後來,朝廷又任命張奐為使匈奴中郎將。當時,不甘失敗的南匈奴和朔方烏桓共同反叛,戰火熊熊燃燒,聲勢十分浩大,漢軍兵士驚惶不定。但張奐卻穩坐帳中,處事如常,臨危不亂,安定了軍心。又暗中派使者說服了烏桓首領,與其和好,遂擊敗了休屠各。南匈奴其他各部都歸降了漢軍。張奐入京,官拜議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外戚梁冀被誅殺,因張奐曾為其故吏而被免官禁錮於家。但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才能被度遼將軍皇甫規看中,皇甫規便多次推薦張奐接替自己的職務。

直到延熹六年,張奐被任命為武威太守。上任後,他平均徭賦,勸課農桑,整頓風俗,賞罰分明。由於政績顯著,被升為度遼將軍,後又調到朝廷做了大司農。鮮卑族勾結匈奴、烏桓侵擾邊境時,朝廷又任命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率兵打敗了入侵鮮卑部,招降了匈奴、烏桓部,保障了邊境的安定。

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辭官回鄉的張奐振旅還朝。當時朝中宦官與外戚的鬥爭非常激烈。竇太後之父、大將軍竇武聯合陳蕃、李膺等人,準備誅殺宦官。張奐剛到朝中,不明真相,受宦官蒙騙,率兵圍攻竇武。竇武自殺,陳蕃被殺。張奐因功升為少府,又拜大司農,封侯。當他明白事情真相後,非常懊悔自己被宦官利用。對升遷和封侯固辭不受,因而又遭到宦官猜忌,並被誣陷以“黨罪,禁錮歸田裏”。他被免官歸田之後,閉門不出,十分熱心於教育和著書立說。在家中招徒講學,跟他學習的弟子有1000多人。他在講學授徒的同時,勤於著述,完成了《尚書難記》-書,計30萬言,有銘、頌、書、教、誡述、誌、對策、章表24篇。清人張澍輯為《張太常集》-卷。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張奐逝世,終年78歲。

東漢的張奐,不僅是有名的戰將,有名的清官,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