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國王——李 暠
李暠(公元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是西漢前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代孫子。因他祖宗幾代都在河西為官,故稱為河西望族。李暠年輕時就聰明好學,抱負遠大。因此,《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稱他“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
後涼呂光末年(公元397年~398年),後涼建康(今甘肅高台駱駝城)太守段業,乘呂氏子弟爭奪王位,互相火並的機會,叛呂自立,自稱涼州牧。敦煌太守孟敏投降段業,被任命為沙州刺史。此時李暠擔任沙州治下效穀(敦煌東北)縣令。下久,孟敏死於任上。在敦煌地方勢力的擁戴下,由敦煌護軍郭謙、沙州治中索仙向北涼段業上表推薦李暠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當年和李暠交情篤深、並結為刎頸之交的敦煌人索嗣當時任右衛將軍,得寵於段業,妄圖取而代之,乘機在段業麵前誹謗李暠說:“不能讓李暠擔任敦煌太守。如果他據敦煌,恐怕此地非你所有。”段業聽信索嗣之言,改任他為敦煌太守。索嗣自然高興,親自率輕騎五百,晝夜兼程,趕赴敦煌就任。李暠接到詔書之後,驚疑異常,難以決斷。部下張邈和宋繇(敦煌人,是聲振河西的著名學者)出謀劃策說:“兄長被眾人推舉為敦煌太守,今天白白讓給索嗣,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段業懦弱無能,必不成大器。兄長為一路英傑,有霸主之風,現在是英雄豪傑施展抱負的時機,怎麼能屈尊於人下呢?”李暠聽從了眾人的勸告,得到地方官宦和大族的支持,決意不受詔命,派他的兒子李歆、李讓和張邈、宋繇、伊建興等將領率精兵出其不意,打敗索嗣。索嗣逃回張掖後,李暠上表列陳索嗣的罪行。段業迫於形勢,隻好殺了索嗣以安撫李嵩。晉封李暠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是年冬,段業的北涼被沮渠蒙遜所奪。
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涼晉昌(郡治冥安,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太守唐瑤向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六郡發出倡儀,推舉北涼敦煌太守李暠任冠軍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同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涼國,疆域東自建康,西至鄯善。
李暠是一個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建立西涼政權以後,鑒於境內數經戰亂,州郡地廣人稀,急需補充人力,恢複生產,發展經濟。所以,他大力召集外逃的百姓,返回故裏,從事農桑。以前逃亡在武威、張掖一帶的流民返回敦煌者7000餘戶。接著,他又在陽關、玉門關一帶屯田,采取“寓兵於農”的措施,“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積極振興文化教育。他在敦煌南門外修築了一座“靖恭堂”,做為議論朝政、檢閱武事、聽取各方麵意見的地方。同時,還在敦煌修建泮宮,就讀的學生有500餘人,使學風大興。李暠還知人善任,廣招賢士,重視學者人才。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被他重用。如史地學家闞駟、經學家宋繇、教育學家劉曬、天文學家趙暾等,一時群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
李暠不僅是一個胸懷大誌的政治家,還是一個文學家。曾著有《述誌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但除《述誌賦》外,其餘都沒有流傳下來。
西涼國,雖然拓地東自建康西到鄯善,但是,邊境是不穩固安定的。建都張掖的北涼王沮渠蒙遜,對西涼虎視眈眈,抱有野心,經常派兵騷擾。為了抗禦北涼,李暠在征求了部下的意見後,於公元405年把都城由敦煌遷到酒泉。敦煌則由他的三子李讓鎮守。
遷都酒泉後,李暠積極整軍修武,勵精圖治。北涼曾數次對西涼用兵,均未得逞。雙方隻好訂立盟約宣布罷兵。從此以後,西涼國暫時出現了安定時期。
李暠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歲。死後諡為“涼武昭王”。之後他的二兒李歆繼位。西涼國經過三傳,維持了21年,亡於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