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走進藏經洞的外國人一奧勃魯切夫(1 / 1)

最早走進藏經洞的外國人一奧勃魯切夫

藏經洞發現的古文物,如同香氣撲鼻、飄溢彌散的美味佳肴,使流涎不已的饕餮之徒聞香飛奔而來。第一個聞香來敦煌進入藏經洞的洋人並不是英國人斯坦因,而是鮮為人知的俄國人奧勃魯切夫。

年,沙皇俄國政府的一支地質考古隊,懷著不可告人的野心,在奧勃魯切夫的率領下,進入新疆塔裏木盆地考查,不幾天,又突然向東直奔甘肅境內而來。

原來,俄國著名探險家奧勃魯切夫在國內從事研究工作時,秘密探聽到靠近新疆地界的敦煌古城,五年前發現了一個石室,裏麵珍藏著大批的經卷和稀世珍寶。經他多次申請和周密的策劃,便以“帕米爾地質考古隊”為幌子,前來打探虛實。

他們在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海中長途跋涉,忍饑耐渴,幾費周折才平安到達敦煌,在城外一塊空地上駐紮下來。好多天了,由於人生地不熟,盡管藏經洞近在咫尺,他們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深秋時節的一天,來自四鄉各地的善男信女進香不絕。他們或祈子求福,或酬報還願,拜佛叩頭,車水馬龍,人流如潮,湧向莫高窟。

這天下午,奧勃魯切夫派去打聽消息的人回來報告說:“敦煌城鄉的紳士、達官貴人和老百姓,有的騎馬坐車,有的騎驢步行,帶著貢品和香火向城東南方走去,說是到千佛洞去進香。奧勃魯切夫喜出望外,心想藏經洞可能就在千佛洞,千沸洞就是莫高窟,應該去看看!他當機立斷,帶上翻譯騎上馬向東南方向出發了。

來到莫高窟一打聽,不錯,藏經洞確實就在這裏。雖然發現五年之久,裏麵的東西基本保持原樣,未曾動過,隻是管家王圓篆拿去了極少部分卷子送給了本地的官老爺。

這是王圓篆見到的來莫高窟的第一批洋人。他心裏忐忑不安,暗自揣摩:洋人又不信佛,到這裏來幹什麼?奧勃魯切夫通過翻譯,很快與王圓篆交上了朋友,並拿出幾條俄國的肥皂當珍貴禮品送給了他,說這是洗衣服用的。當地人從來沒見過肥皂。洗衣服用榆樹皮或硝堿。肥皂竟能洗淨衣服?王圓篆雙手接過這個稀罕玩藝兒,喜不自盡,感激之情頓生。在懷著對外國人的屈服和炫耀自己的心理驅使下,當奧勃魯切夫花言巧語提出要考查研究藏經洞的古文物時,他爽快地答應了。同時也明白了藏經洞的古物不僅中國當官的喜歡,連外國人也非常喜愛。為了顯示他這個總管的權力,將藏經洞第一次對外國人開放了。

沒費吹灰之力,就用了幾條肥皂,藏經洞的門就輕而易舉地打開了。奧勃魯切夫欣喜若狂!心想,與中國人打交道太容易了。

他故作鎮靜地帶著同伴走進了臧經洞,在堆積如山的經卷和寫本中隨意挑選。他雖然不懂這些文物的種類、內容,但是他知道文物的寶貴價值。挑選好經卷寫本後,奧勃魯切夫又看準了盛唐洞窟中一幅精美絕倫的壁畫,想把它剝下來帶走。為此,他又送給了王圓篆一隻精巧的俄式取暖小手爐。王圓篆高興地點了點頭,這幅壁畫從此消失了。洞窟牆壁上留下了一片空白。

奧勃魯切夫對這次中國西北考察非常滿意。沒有花費任何代價,隻用了幾條肥皂和一隻手爐就得到了幾千件敦煌文物寫本、經卷和壁畫,裝上木箱,馱在駱駝上得意地回俄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