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植求大雨(1 / 1)

張植求大雨

魏晉年間,西域各國時有叛亂,戰爭不斷,疆域不寧。為確保西域各國安定,人民樂業,天子命沙州刺史楊宣。帶領西域校尉張植、奮威將軍牛霸、蠻騎校射張衝去治理西域,拓邊屯田。

當時,西域賁侖城發生叛亂。楊宣任敦煌名將張植為先鋒,率領兵馬前去平叛。張植英勇善戰,所向披靡。賁侖城一戰,叛軍大敗而逃。為了徹底消滅這夥叛軍,張植窮追不舍。叛軍逃進了遮留穀。此穀山大溝深,地勢險峻。張植領兵到此,不敢貿然追擊,怕中埋伏。他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即令大隊人馬停止前進,留在穀口,自己未帶一兵一卒,單身騎馬進穀,打探虛實。果然不出所料,叛軍埋伏在穀內。他冒著危險縱馬返回穀口,調兵遣將,作好戰鬥部署,領兵殺進穀內。敵兵難以抵擋,死傷無數,被追殺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剩下的四萬多人全都投降了。

這一年盛夏,西域南部的一個小國又發生了叛亂,國王告急文書飛向楊宣求援。楊宣便派張植為主將,牛霸、張衝為副將帶領兵馬前去平叛。

張植領兵出發,一路上浩浩蕩蕩,暢行無阻。到這個小國,必須要翻越人跡絕滅、寸草不生、滴水不見的大沙漠。時值酷暑六月,藍天晴空萬裏,驕陽高懸,烈焰四射,流沙被曬得如燒紅的鐵板。張植兵馬將士行進在沙丘之中.如同進了火爐一般,暑氣蒸騰,炙熱難當。行走三日以後,帶的水已喝光。到第四天,人馬幹渴難當,好多人倒在沙地上,長睡不起。張植一查,已有少半兵馬幹渴而死。他心情沉重,愁腸百結,再若無水,兵馬將士就要全部喪命,怎能完成平叛使命?他從小在敦煌長大,想起故鄉幹旱時設壇求雨,有時竟也靈驗,何不一試?

於是,他讓兵士造設一個祭壇,獻上幾樣簡單的供品,自己仿照敦煌求雨人的模樣,剪去長發,脫去上衣,袒露上身,褲角高挽,光著腳板,登上祭壇。先拜天,後拜地,再拜四方。跪拜完畢,大放悲聲,慟哭不止,訴說行軍無水之苦,為拯救兵士生靈,請求上天降雨。如不降雨,長跪不起。眾將士也跪在祭壇四周,哭天喊地,祈禱求雨。哭聲感天動地,霎時間濃雲四布,冷風嗖嗖。一陣雷聲響過之後,天上降下了傾盆大雨。將士們歡欣鼓舞,手掬雨水,暢飲不止。按敦煌求雨習俗,天降大雨之後,要獻牛、馬、豬、羊、雞重謝祭祀。沙漠之中,那裏找這五樣供品?

張植便殺了五匹戰馬,用來代替,感謝上天降雨。然後,繼續行軍趕路,向小國奔去。

——選自<前涼錄·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