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
來到敦煌,當你盡情領略名勝古跡時,若能碰巧趕上本地的傳統節日或廟會,你將會領略到當地淳樸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風采,為你的敦煌行增添新的樂趣。
春節社火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敦煌城鄉慶太平、祝豐收、迎新年、辭舊歲的盛大節日。春節期間,人們穿戴一新,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吃喝玩樂,各盡其興。各種文化活動極為豐富,但最重要、最熱鬧、最能體現民俗風情的要數社火了。社火演出時,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由上百人組成的龐大的社火隊伍幾乎占了整條街麵,豐富而精彩的表演把敦煌人民喜慶豐收、圖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現得淋漓盡致。敦煌社火種類多,花樣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傳統社火,也有外地的社火精品。本地的傳統社火有地蹦子、打狗熊、太平鼓、太平車、龍燈、高蹺、舞獅、旱船、跑驢、竹馬、鐵芯子、大頭和尚戲柳翠等。引進外地的社火精品有陝北秧歌、安塞腰鼓、威風鑼鼓、花傘舞等。近幾年,還按照敦煌壁畫中的鼓和舞,編排了具有敦煌藝術風格的大型社火——“敦煌鼓舞”。這些社火都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陣容龐大,氣勢宏偉,氣氛熱烈。
其曆史悠久,表演靈活多樣,有說,有唱,有舞,活潑有趣,引人入勝。
地蹦子
地蹦子是敦煌一帶獨具特色的社火之一。隊伍一般由15人組成,有的表演隊伍多達28人、36人不等。男青年敲小鼓起舞,稱“鼓子”。女青年敲小鑼起舞,稱“拉花”。少年敲棒槌起舞,稱“和尚娃”。還有逗樂取笑的傻公子、醜婆子各一人。領隊名叫“膏藥匠”,手持花傘燈,搖動撥浪鼓指揮全隊表演,並即興編詞說唱,活躍了表演氣氛。關於地蹦子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春節,敵兵乘機包圍了京城,眼看就到元宵節了,城中的皇帝、大臣、百姓因無救兵解圍,幹著急脫不了身。
這時,老丞相出了個主意,與敵兵協商,先讓百姓鬧元宵耍社火,鬧完元宵,獻城投降。敵兵應充了這一要求。丞相便讓皇帝、皇後、文武大臣妝扮成跳地蹦子的社火隊,敲鑼打鼓,又舞又跳,乘人多之機,混出城外,調集大兵,卷土重來,趕走敵兵,收複了京城。由於跳地蹦子救了皇帝的命,保住了王位,使他銘記心中,下旨每年春節大耍社火,跳地蹦子以為紀念。從此跳地蹦子的風俗便傳開了。
高 蹺
高蹺,又名“柳木腿”、“長腿子”。表演時將一對長一米的柳木棒綁在小腿上,妝扮成戲曲、傳說故事中的各種人物,踏著鏗鏗鏘鏘的鑼鼓點七舞八蹈,又特別講究隊形變換和造型。各個人物的妝扮動作各異,但整個社火隊的表演又統一和諧。最少由人組成。個人表演有難度大、技巧高的驚險動作,如:踩高蹺上數米高的桌子,翻跟頭,大劈叉等。高蹺雖流行全國,但來曆卻各不相同。在敦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姓高的將軍領兵收複一座城池,但由於天氣寒冷,護城河水冰涼刺骨,難以通過,多次攻城,難以攻克。有一天傍晚,一隻南飛大雁落在營地歇息,長腿大步來回走動,高將軍頓有所悟,令將士砍下柳木棒用繩子綁在腿上,練習走路。深夜,帶領將士綁上柳木腿順利地蹦過冰河,攻上城牆,奪回了城池。天亮後,士兵們敲鑼打鼓,踩著柳木腿舞動刀槍、旗幟在大街上遊行慶祝勝利。群眾都覺新奇,於是逢年過節,也都綁上柳木腿,去街上跳舞玩樂,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舞獅
過春節為什麼要舞獅呢?敦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昆侖山上有一頭金毛獅子,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宮封為獅王大聖。有年春節,玉帝讓各路神仙下界與民同樂,約定三天後聽到仙鍾敲響必須返回。獅王大聖來到人間,發現這裏的人民過年都得瘟病,年過得冷冷清清。一打聽,才知道是瘟神從中作怪,它便大吼三聲,召來千萬頭金毛獅子,跑進千家萬戶驅趕瘟神。獅王大聖剛走到河西走廊,天上的鍾聲響了,若不返回,要斬首示眾。但它不忍心河西人民受苦受難、愁眉苦臉過年,毅然決定繼續除妖,不返天庭。幾天後,河西的瘟妖都驅除了,但獅王卻犯了天規,自知性命難保,便對眾人說:“我死後將我的頭割下,皮剝下,來年扮成我的模樣,定能消病除瘟。”話音剛落,電閃雷鳴,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待天晴之後,獅王大聖已倒在血泊之中。人們強忍悲痛,將獅頭獅皮保存起來。
第二年春節,妖魔瘟神又來降瘟降災,眾人舉著獅王的頭,披上獅皮,敲鑼打鼓,再次驅走了妖魔瘟神。為了感恩和奠念,河西一帶留下了過年舞獅子的習俗,並在舞獅時上香獻供,鳴放鞭炮。誰家修了新房,生了孩子,都要在過年時舞獅慶賀,取消災滅病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