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十年藤井樹(2 / 2)

有一句話是說這種症狀的:自從得了精神病,心情開朗多了。不會是高原缺氧讓她徹底神經了吧—我暗忖。

她其實一直沒有脫離危險,嘴唇已經是黑紫色,臉型也成功地從南瓜子升級做了南瓜。每天晚上兵站醫務站都會給她準備一整瓶醫用的氧氣瓶,鋼罐,一人多高,斜支在她的床邊,供她很奢侈地整夜使用。我們探視她的時候,都流著口水凝視著她—身邊的氧氣瓶,心想,丫怎麼還不走呢,這氧氣瓶就可以—這是五道梁地區唯一的醫用氧氣瓶。

她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堅持到了我們完成了可可西裏腹地楚瑪爾河地區的全部拍攝結束的那天,她才離開了我們。

她走的那天,劇組所有的小夥子都和她擁抱了,她貌似哭了,惹得很多人都哭了。

當看著她的車在戈壁灘上拉著一條濃煙越走越遠的時候,耳邊似乎又響起了她高亢嘹亮的笑聲,一瞬間很多人突然明白了她這段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意味著什麼。

5.

後來《南京!南京!》的時候,她又出現了,那次她號稱是來看圓圓的。

再後來,《王的盛宴》的時候,她又出現了,這次她和秦嵐打得火熱。

看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見證了成長。

藤井樹,就如同她的筆名,她的成長,就是一棵小樹的成長。她總是用最熱誠的心去擁抱友情,擁抱感情,幾乎毫不設防,所以行業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和她成為了朋友。

這本影評是她心靈的文字,我知道是她用心寫的。我就不對她的影評進行吹捧了,反正中國電影走到今天這個狀況,影評人起了一部分壞作用。很多影評要麼是墳頭的花圈,要麼是鞭屍的刑具,要麼就成了被收買的旗手。藤井樹的影評讓我看到了很多不同。有什麼不同,大家自己去看。

其實我更希望這部書能讓大家看到一個作者的心,一顆溫暖的愛電影的心。我不想說她是偉大的影評人,我知道她心中有這個目標,她在走向那個目標;不過她內心泛濫的仗義和友善,經常會讓她混淆對電影的熱愛和理性評判的界限;但是她會迅速清醒,因為電影,永遠是她心底不變的底線。

她在我心中,代表著永遠愛電影的那一群人。她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鏡子。

再長的序,也有終結的時刻。

這篇序寫到這裏,我對自己很失望,因為我覺得我沒有完整描繪出藤井樹的十年;我沒有描繪出我們的友誼,以及這種友誼見證的我們愛電影的歲月;我突然意識到我甚至不知道藤井樹的本名。我曾經聽說過一次,非常詭異的感覺,那個名字過於庸常,我想我一定是從我的記憶中刻意地抹去了。她在我心中應該隻有一個名字:藤井樹。

真正的老友,應該一起扛過槍,也是知道對方受過多少傷;顯然我知道不少,且都是硬貨。但是她心底的愛和善意,讓她能一次次修複和重生;她擁抱生命的雙臂從來沒有放下來過。這一點,她深深地感染著我。

電影人老了老了的時候,經常會有淪落街頭的結局。我設想很多年後,在某個寒風刺骨的冬季,我會在一個橋洞下寫上幾頁回憶錄,然後寄給藤井樹,讓她看著給錢買走。在信的結尾,我會特別用紅色的原子筆寫上:你丫如果不給錢,我就把這幾頁手稿出版在某個鬧市區的牆壁上。想象著她接到信的樣子,讓我總是有一種特別踏實、特別開心、特別溫暖的感覺。

這就是和藤井樹做朋友十年的感覺。

2012年10月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