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論(4)(1 / 2)

嚴格說來,大陸學術界對台灣政黨政治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以往對此問題的研究常常受研究者自身政治態度的束縛,或因某種現實宣傳的需要,使得研究常帶有明顯的統戰痕跡,即使有些真知灼見,也淹沒在泛政治的概念或口號中,而不為人識。另一個使大陸的台灣政黨政治研究顯得落後的原因是,大陸許多人對台灣社情民意了解不夠,研究者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立場、觀點去判斷台灣事物,使得到的判斷結論多有自身願望的含義。特別是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大陸學術理論界對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前景的複雜性、變化性,還缺乏真正的認識和必要的思想準備。隨著島內形勢的變化,國民黨退出執政黨地位的現實,對大陸學術界是一種震動和啟發。近年來雖有一些學者開始這方麵的探討,然而成果欠豐,而重點多涉及國民黨、民進黨及台灣地方政治派係問題。其中黃嘉樹著《國民黨在台灣》是這方麵較成熟的一部著作。劉紅的《從“執政”到“在野”》全麵分析了國民黨衰落的過程。研究國民黨的著作中篇幅較大的為餘克禮、朱顯龍編撰的《中國國民黨全書》,該書以工具書的形式對中國國民黨建黨以來的曆史做了全麵的概括,包括了台灣2000年的大選,國民黨失去執政權的過程。但因采取了條目的方式,隻能縷述梗概,未及全麵深入的分析。徐博東撰寫的《透析台灣民進黨》涉及民進黨陳水扁2000年“大選”上台情況。該書重點在分析批判陳水扁的“台獨”傾向,有欠在政黨學、政黨政治理論方麵的分析。

此外還有周淑真撰寫的《中國青年黨在大陸和台灣》,這本10年以前的作品,對中國青年黨從上世紀20年代在巴黎建黨,信奉“國家主義派”、行反共之實,進行了全麵的分析。該書認為中國青年黨在以後各個曆史時期的狀態,一直在逆曆史潮流而動,成為各種反動勢力的附庸,其在台灣成為國民黨的陪襯是必然的。大陸還有一些學者對台灣的地方派係問題給予了關注。如王建民著《台灣地方派係與權力結構》,該書提出地方派係問題是台灣社會政治的一大景觀,起源於日據時代台灣民眾為自我保護興起的地方自治活動。國民黨退台後不得不與地方自治勢力聯絡,形成眾多派係,以後各種黨外勢力亦染指地方派係,這是台灣能形成多黨競爭的重要社會基礎。此外,還有茅家琦著《80年代的台灣》、高民政的《台灣政治綜覽》、孫淑的《台灣政治製度》、楊曉波的《貪汙社會教育》、史全生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狀》以及劉國奮的《台灣的“務實外交”》等,均從一個側麵反映、分析了台灣的社會現狀和政治生態。

(二)海外及台灣的研究概況

作為台灣政治發展的見證者,台灣學者對台灣的政治生活有著直接的體驗、全麵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l980年代台灣社會民主化進程加速,相應地,島內學者對台灣政黨政治客觀、科學的研究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研究的重點一直傾向於對台灣各黨派的個案研究。原因是,此前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可謂是爆發式的,自開放“黨禁”以來台灣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生的黨派不斷湧現,既有的黨派魚龍混雜且力量消長迅速。為了較好地研究台灣政治發展,首先就必須對台灣既有政黨,特別是主要的政黨作分別的研究。另一方麵,此前的台灣政黨政治結構尚未全然定型,其發展方向也尚難確定,這就給人們從整體上全麵、深入把握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脈絡的努力構成相當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