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五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8)(1 / 2)

青年黨早在大陸時代就已四分五裂。1949年以前,青年黨即有所謂“醒獅派”、“孤軍派”、“四川派”、“湖南派”、“革命路線派”、“憲政路線派”等,退台後,舊的派係之爭沒有平息,而且因國民黨的分化與滲透,又出現了新的派係,致使青年黨長期處於分裂狀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年黨分為“王(師曾)夏(濤聲)派”、“餘家菊派”與“陳啟天派”,基本上呈三足鼎立之勢。1965年5月,又出現了“林權敏派”,但因其另立中央,被青年黨其他派係開除出黨。派係林立使得中國青年黨根本無法正常發揮一個政黨的基本作用,各派係互相侵軋、爭權奪勢,使青年黨自身一直處於混沌狀態。

在台灣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退職之前,青年黨在“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中一共有50多個席位。但由於青年黨長期作為國民黨的花瓶存在,不能及時吸收新鮮血液,因而青年黨在台灣政黨政治逐步走入正軌的時候,被台灣選民拋棄,其在各級“民意”機構中無一人當選。

二、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由張君勱和張東蓀等人發起組織,其前身是1934年10月成立的國家社會黨。該黨標榜國家主義,其內容是“絕對的愛國主義和漸進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要人們無條件地去愛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反對暴力革命。他們在政治上主張國家民族本位,反對階級鬥爭;在經濟上主張實行國家主義,鼓吹把政治和經濟分開,反對共產主義,倡導保留私有製。該黨組織係統分中央支部、支部、分部三級,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黨作為三黨三派之一參加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一定程度上主張抗日。張君勱作為發起人之一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抗戰開始階段有一定的貢獻。但隨著中國共產黨力量的發展,他們開始配合國民黨發動了反共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該黨領導人以“第三者”身份調解國共雙方,但實際上傾向於國民黨。1946年8月14日,該黨和“民主憲政黨”合並為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張君勱為主席。其政治主張為: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擁護政協決議,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要求共產黨停止軍事行動。1946年11月,民社黨參加了國民黨包辦的“國大”,分離民盟,被民盟中央開除盟籍。此時民社黨已呈四分五裂的狀態,張東蓀等人不同意參加“國大”,退出了民社黨,張君勱與伍憲子等人分為兩派。民社黨還積極參加國民黨的改組政府,參加製憲。1947年民社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政治綱領完全和國民黨的反動綱領接近。這一切表明,民社黨已完全投入了國民黨的懷抱,變成了國民黨的禦用工具。1949年,伴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失敗,民社黨失去依靠。1949年冬,民社黨中央黨部移往台灣,開始了在台灣的活動時期。

國民黨退據台灣之前,中國民主社會黨因內訌已經處於嚴重分裂狀態,其成員大都潰散四處,各行其是。民社黨中央組織已基本停止正常活動。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民社黨仍然呈四分五裂之勢,成員散落在大陸、港澳、北美,也有部分人跟隨國民黨退台。1950年,遠在美國居住的張君勱委托徐傅霖為民社黨“代理黨主席”,主持黨務。徐傅霖在台灣打出民社黨旗號,支撐門麵,試圖把退台的民社黨成員重新組織起來。但是長期以來,雖有民社黨的形式,但其內部仍鬆散不堪,號令不一。自然使民社黨在台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甚微。

民社黨之所以能在國民黨“戒嚴”時期以所謂的在野黨名義存在下來,是因為該黨附和國民黨反共政策,支持蔣介石在台灣實行專製、獨裁統治。從第一屆“國民大會”與第一屆“立法院”的“合法”開會,到“臨時條款”的修訂、蔣介石得以做“終身總統”,乃至獨裁機構的設置,國民黨都得到了民社黨的鼎力支持。而作為國民黨給民社黨的回報,不僅允許其以反對黨名義繼續存在,而且每年還補助民社黨數百萬元新台幣的“反共”宣傳費。不過,盡管民社黨是以反對黨的名義存在下來,但其喪失了反對黨的作用,對執政的國民黨既不能監督,更無力製衡。它逐漸蛻變為國民黨的傳話筒,對國民黨的成就大加讚揚、對國民黨的失敗默不作聲,完全失去了作為在野黨存在的意義。

部分民社黨成員企圖以討好國民黨的做法維係黨內團結,但結果依然是各守一方。1954年,在台灣的蔣勻田、楊邼滋等8名民社黨中常委公開分立門庭,獨立成派,與張君勱指派的徐傅霖等抗衡。1957年11月,經徐傅霖調解,雙方達成妥協方案,成立統一的主席團,由張君勱、石誌泉三人組成民社黨主席團,並設立黨員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1959年秋,由於雙方代表名額分配和人選協調未果,民社黨再度公開分裂,各自召開代表大會,分立中央黨部。1962年4月,張君勱再次寫信調解在台灣的民社黨兩派,期望雙方“團結一致”。1963年5月,雙方再度達成協議,推舉新人向構文、郭虞裳、孫亞夫、蔣勻田、王世憲、李緞為黨的召集人,主持黨務工作。1979年6月,蔣勻田應邀從美國返回大陸探親,被該黨開除黨籍,撤銷主席團主席職務。1979年12月,民社黨在台北召開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王世憲、李緞等7人為主席團主席。但不久後,各派又自立門戶,民社黨重又陷入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