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5)(1 / 3)

陳水扁“表演政治”似的主張,無論如何巧舌如簧,其內涵就是“台獨”和分裂。不可否認,此番花言巧語也極具迷惑性。為闡述“新中間路線”,陳水扁做出的種種姿態,的確迎合了島內一般民眾求安定、盼發展的願望。此論的出爐暫時緩解了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懼,也得到了不甚了解台灣社會和陳水扁其人的美國、西方社會的讚許,更得到了多數“台獨”分子的理解。

“新中間路線”的成功鼓噪與2000年陳水扁“大選”獲勝直接關聯,此後陳水扁4年執政的“台獨”傾向,也正是“新中間路線”的實踐。此論的推出與實施,說明了陳水扁不僅使其作為競選工具,更是他的目的。該論表述的複雜也表明陳水扁在“台獨”操作中的彈性。“新中間路線”作為競選工具的成功使用,顯示了島內政治生態的複雜性。

第四節“台獨”逆流的發展

“台獨”思潮和活動以公開的麵目正式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的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在美、日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利用國民黨製造的“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省籍隔閡,先後以日、美為基地發展“台獨”勢力。

一、島內“台獨”力量的地域特征

由於曆史的原因,“台獨”分子的活動是從美國、日本開始,隨島內政策的開放而逐漸滲入,最終在島內公開活動並產生影響。

(一)以日本為基地

台灣光複後到20世紀60年代期間,“台獨”活動都是以日本為大本營,其組織和派係十分複雜,主要有: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和“台灣民主獨立黨”、辜寬敏為主體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後改為“台灣獨立聯盟”日本本部)、郭幸裕的“台灣建國委員會”、史明的“獨立台灣會”等。由於其成員多數認同日本,其徽章也有明顯的日本特色,如“台獨”各組織都用日本國“昭和”年號,“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所謂國旗,以紅太陽旁邊附加一彎新月為圖案,其傾向不言自明。在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台獨”組織是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美、日兩國的共同庇護下,竟存在了十餘年之久,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廖文毅、辜寬敏等人被國民黨當局招降回台,宣布“放棄台灣獨立的組織與活動”,其組織才逐漸銷聲匿跡。這一時期的“台獨”分子被稱為“老台獨”。

(二)以美國為大本營

在美國進行的“台獨”活動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1958年,林榮勳、陳以德等正式成立了以“台灣獨立”為目標的秘密團體“台灣獨立聯盟”。1961年,陳以德在“二二八”這一天,以“台灣獨立聯盟”主席身份,公開在紐約召開記者會,鼓吹“台獨”。從此,開始了以美國為陣地的“台獨”活動。1964年9月,台灣島內“台獨”分子彭明敏等發表的“台灣脫離中國宣布獨立”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傳到美國後,島內外“台獨”勢力彼此呼應,曾一度熱鬧非凡。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它一方麵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改善與中國關係的姿態;另一方麵又大力推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政策,以達到“以台獨製蔣”、“以蔣製共”、“以中共製蘇聯”的戰略目的。此時,台灣“台獨”活動又進一步猖獗起來。

1970年1月,海外“台獨”勢力進行整合,有日本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全美台灣台獨聯盟”、“歐洲台灣獨立聯盟”、“在加(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以及在台灣的“台灣自由聯盟”等5個組織在美國召開會議,宣布合並組成統一指揮、協調“台獨”活動的機構——“世界台灣人爭取獨立聯盟”,簡稱“台灣獨立聯盟”。

(三)“台獨”滲入島內

20世紀70年代後期,台灣島內“倒蔣民主運動”興起,先後發生了“中壢事件”和“美麗島事件”。“台獨”勢力認為,島內“爭民主運動”的興起,為“台獨運動”由海外向島內推進提供了新的機會。為此,“台獨聯盟”總部特增設了“台灣本部”,派人秘密潛入台灣島內,發展組織,建立隊伍,披著“爭民主、人權”的外衣進行“台獨”活動。

海外“台獨”勢力形成向台灣島內轉移的趨勢,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此前,“台獨”在島內一直是國民黨當局打擊的重點之一,幾乎沒有存在的條件。那時島內雖有多起“台獨”事件發生,其當事人均被台灣當局依據“懲治叛亂條例”以“叛亂罪”或涉嫌“台獨”等罪名治罪,“台獨”活動始終處於被嚴厲打擊的狀態。1987年7月,台灣當局廢除台澎地區實施30餘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台獨”分子為之振奮,海外“台獨”勢力趁機向島內滲透。在1989年的“三項公職”選舉中,海外“台獨”分子十分活躍,紛紛闖關返台,為島內“台獨”分子的競選製造聲勢,從而在島內掀起了空前規模的一波又一波的“台獨”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