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組織架構
“台聯黨”成立時間較短,主要以“立法院”黨團為工作重心,以“李登輝之友會”及圍繞在李登輝身邊的一些“台獨”組織為基層動員力量。
在黨中央方麵:雖然該黨黨章規定黨員大會為最高決策機關,具有修訂黨章、議定黨綱,選舉及罷免黨主席以及議決重大人事案等職權,但事實上,“台聯黨”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領袖”李登輝幕後直接操控。現任黨主席為前“內政部長”、親李派人士黃主文,秘書長兼“立院”黨團主任為林誌嘉(原國民黨籍),副秘書長為黃金郎,文宣部副主任為黃瑞華,行政部兼婦女部主任陳敏英,“國際事務部主任”為張禎祥,政策研究部主任為李先仁(原國民黨籍),組織部主任為陳鴻基(原國民黨籍)。
在“立法院”方麵:共包括黃宗源、陳建銘、廖本煙、許登宮、何敏豪、錢林慧君、蘇盈貴、羅誌明、林誌隆、吳東升、程振隆、黃政哲、王政中等13名“立法委員”。
地方組織方麵:“台聯黨”在北高市長選舉中失利後,為在台灣政壇站穩腳跟,避免在2004年“立委”選舉中走向泡沫化,“台聯黨”自2003年後積極發展基層組織,在各主要縣市成立地方黨部、招募黨員。
外圍組織方麵:基層組織薄弱的“台聯黨”主要依靠李登輝的民間支持力量及學術界、政商界的人脈進行選舉與社會動員。這些外圍組織包括:一是“李登輝之友會”,全台各地曾成立了26個“李登輝之友會”;二是“台聯黨”全權接收了“台灣綜合研究院”、“國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輝在學術界的其他人脈,為“台聯黨”規劃選舉議題、選戰對策以及各種法案發揮了重要的“後援部隊”角色。三是“北社、中社、南社、東社”、“台灣教授協會”、“醫界聯盟”等“台獨”組織成為“台聯黨”的重要擁護者與主要社會動員力量。此外,與李登輝李關係密切或長期支持“台獨”的部分企業成為提供“台聯黨”選舉經費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張
以維護李登輝分裂路線為使命的“台聯黨”成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激進台獨”路線,獲得島內外“激進台獨勢力”的掌聲,認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政黨,“台聯黨”也由此取代日漸式微的“台教會”、“建國黨”等激進“台獨”組織,成為激進“台獨”勢力的總代表。
主張“改國號、製定新憲”。“台聯黨”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世界;台灣現狀的任何變更,都必須經由台灣2300萬人民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應改國號為台灣共和國,製定台灣基本法;台灣的未來就是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國關係”等等。“台聯黨”不僅在“立法院”積極推動“公投立法”,還集合島內“台獨”組織發動“台灣正名運動”大遊行,要求將一切冠有“中國/Chi-na”的社團、公司等全部改名為“台灣”,將“國號”改為“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等等。
阻撓發展兩岸經貿。為防堵兩岸經貿、人員交流的快速發展增強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李登輝、“台聯黨”極力反對鬆綁“戒急用忍”、反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叫囂“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統一”,兩岸若要就“三通”進行談判,必須在“國與國”的基礎上進行。
向社會灌輸“台獨認同”。李登輝主政12年,為斬斷台灣民眾的中華民族意識,他不斷在意識形態領域向台灣民眾灌輸“台獨意識”。下台後,李登輝更是不遺餘力地鼓吹台灣應加速培育台灣民眾的“建國意識”。他說,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在於“國家認同”出現混淆,“要擺脫一個中國的糾纏,台灣內部必須有認同台灣的國家意識”。“台聯黨”的主張徹底在思想、文化上與中國劃清界限,鼓動“教育部”全麵揚棄過去中小學史地教材的“大中國”觀點,並倡導在中小學學校將閩南話列為“第二官方語言”進行教學等等,全麵倡導文化“台獨”。
(四)社會影響
由於李登輝原來的“總統”地位,使得“台聯黨”因有他的拚命支持而擁有其他黨派所不具備的政治資源優勢。事實也是如此,在島內活躍的“台獨”分子基本上聚集在“台聯黨”周圍。2004年李登輝策動的“二二八手牽手”鬧劇的登台,也說明了其政治資源的作用。在2005年5月的“國代”選舉中,“台聯黨”以獲21席而超過親民黨,排在民進黨、國民黨之後,處於第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