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嚴重的是國民黨領導層,缺乏政治領袖人物。民主政治是一場選舉遊戲之爭,政府領導權是候選人通過選票獲得相對多數或絕對多數民眾的支持來獲得。能否獲得民眾支持,需要許多條件,如候選人所屬政黨的形象與基本實力(非政黨候選人除外)、社會矛盾是否對自己有利、現政權的執政能力與經濟發展好壞、候選人個人群眾魅力與形象、外部環境等。在台灣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與曆史背景下,在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縣市長等重大單一選舉中,候選人的個人形象與群眾魅力十分重要。國民黨在2000年島內台灣領導人選舉中失敗,盡管有許多重要原因,但連戰個人形象不佳與群眾魅力不足,不可忽視。民進黨的陳水扁當時沒有暴露貪腐嘴臉,是迷惑群眾的政治明星,宋楚瑜則是實力派與群眾魅力皆具備的政治人物,因此兩人均得到廣泛的群眾支持。由於民進黨的宣傳與妖魔化,連戰的形象與群眾魅力從一開始就受到廣泛質疑,民意調查支持率一直偏低,這成為連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2004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連戰與宋楚瑜的合作,雖然實現了泛藍整合與團結,但兩人年齡偏大,加上被民進黨貼上舊勢力的標簽,特別是“3·19槍擊案”的發生,連戰仍然不敵年輕的陳水扁,再次敗北。
在國民黨中,馬英九成為泛藍共主已是不爭的事實。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經過兩次失敗,已經退出政治舞台。“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頗具實力,但他的親李色彩與圓滑的性格,在黨內有很大的爭議性,難以獲得普遍肯定。中生代形象最好的馬英九盡管有外省人身份與軟弱的性格,特別是2004年台灣領導人選舉後引發的一係列泛藍群眾的抗議活動,及在與民進黨的鬥爭中,馬英九表現不盡如人意,引起黨內及泛藍兄弟親民黨的極大不滿。但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還是很高,並且在黨內的支持度也很高,2005年成功參選國民黨主席成功,並贏得了當年年底“三合一”選舉的大勝,說明馬英九的超高人氣。2008年3月,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以近六成的選票戰勝了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國民黨重新贏得執政,台灣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
(三)中興再造困難重重
要在民意投票決定的選舉中奪回政權,關鍵在於能否找回失去的民意與群眾。民眾選擇民進黨而拋棄國民黨,當然是國民黨的執政讓人民失望,特別是國民黨的腐敗與黑金政治形象,是其最大弱點與對手攻擊的致命傷。
國民黨如何扭轉這一劣勢,找回失去的民心,就成為國民黨能否東山再起的又一關鍵問題。國民黨在選舉失敗後,進行了認真檢討與反省,已經認識到要推動黨務革新,建立民主機製,貼近民意,重視青年,重建黨的形象等。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也確實進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對黨綱進行了重大修訂,黨主席與中常委等均依直接民主選舉方式產生;精簡機構與人事;未來各項民選公職提名辦法,將以“黨員初選”與“民意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為原則;製定“排黑條款”,即對過去有相關犯罪記錄並一審判決有罪者,一律取消黨內參選提名資格;改造黨營事業,合並七大控股公司,將黨產信托;成立K書中心與投資籃球隊等以吸引年輕人。
然而,國民黨百年沉屙,積弊深重,要在短期內進行徹底改革並不容易,任何重大改革都會觸及部分人的利益。特別是地方派係與黑金政治等結構性問題並非在短時間內所能改變的。這些改革尚未觸及國民黨內的核心問題,即未涉及路線爭議,也沒有深化改造內涵,隻是進行的一些技術性問題。即便是一些技術性問題也未有深入的反省,如在“十五全”的黨綱修改過程中,國民黨仍不按黨綱辦事,在黨員有意見的情況下仍以“鼓掌方式”表示無異議通過,引起極大爭議,顯示國民黨距離落實黨內民主的改造理想還有較長的道路要走。
重要公職選舉的黨內提名製度不夠完善。雖提出以“黨員初選”與“民意調查”相結合為原則,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不能有效貫徹與執行,引起爭議。加上國民黨與親民黨在單一選舉中進行戰略合作,使提名更加繁雜,爭議甚大。在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提名中,黨中央在“勝選第一”的原則下不承認自己進行的黨內民意調查結果,最後又極力爭取支持無黨籍的人士,不僅造成黨內的不滿與紛爭,而且影響到黨內團結與國親合作。國民黨若不能從製度上進行徹底的改革,為一時的選舉利益而犧牲製度,沒有規劃,會對黨的團結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利於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