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台灣“五都”選舉落幕,國民黨保住三席並守住基本盤,不過總得票率卻輸給民進黨5%,總得票數輸給民進黨40萬票,表現出“藍消綠漲”態勢。
這次選舉結果將對島內政局產生影響。
一是延續北藍南綠政治版圖。備受矚目的“五都”選舉的結果是,執政的國民黨辛苦地贏得“北北中三都”台北市、新北市與台中市,民進黨則以大幅差距贏得“南二都”的台南與高雄,執政版圖很清楚地區分為北藍南綠的態勢,島內的地方政治版圖沒有變化。
國民黨雖說保住了“三都”,卻存在兩大嚴重隱憂:一是北藍南綠態勢底定,國民黨經營南部更為困難;二是“北北中三都”得票也不好看,藍營主打經濟牌,卻沒讓人民實際感受獲益。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藍綠板塊發生了位移。在南部,民進黨由微弱領先變為大幅領先;在中部,由落後變為基本持平;在北部,台北沒變,但新北則有所成長,這都顯示了板塊的移動。如果國民黨在“經濟成長、分配理想化”方麵沒有建樹,板塊移動會對國民黨產生更大壓力,直接衝擊2012年大選。
二是啟動台灣政壇世代交替。台灣“五都”選舉喧囂落幕了,對於選舉結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卻讓人感到很意外,甚至可以說是“驚訝”或“震驚”,而每個城市參選人的勝負情況,亦令人感慨頗多。郝龍斌原來“驚險”、朱立倫“膠著”,結果卻大勝;蘇貞昌、蔡英文“開高走低”;“台中王”胡誌強僅小贏蘇嘉全;料想藍軍在“南二都”會敗,不曾想到差距那麼大。這些跡象表明,政治沒有永遠的“天王”、“超級巨星”,政治人物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這也意味著台灣政壇的世代交替正式啟動。蘇貞昌、胡誌強已老,其魅力不複當年;而朱立倫、蔡英文等政治精英已成長起來,實力如日中天,將影響台灣政局的發展。
在藍綠兩大陣營中,國民黨在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元老基本上都已經退位,像朱立倫、郝龍斌等中生代接班態勢亦已浮現,世代交替平順,且速度比綠營快得多。反觀民進黨,一直沒有從“天王迷思”中走出來,不論選什麼,“四大天王”都要上場摻一腳。如果不是蔡英文因緣際會當上主席,她也不可能有機會拿到“五都”參賽權。
三是國民黨內部危機解除,馬英九地位穩固。國民黨贏得了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達到了最理想的選舉目標。因此,國民黨內部危機解除,可能的分裂不複出現,馬英九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繼續鞏固,也保證了馬英九在2012年仍能獲得黨內最大支持,作為共主參加大選。
四是蔡英文和蘇貞昌將在“五都”選後展開內鬥。“五都”選後緊接著就是台灣2012年的大選,民進黨的2012年大選候選人,仍會在蔡英文與蘇貞昌之間產生。蘇貞昌是民進黨的元老,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和豐沛的人脈關係;而蔡英文擁有黨主席的資源和新潮流的支持,再挾“五都”選舉雖敗猶榮的實力,預期未來蔡英文和蘇貞昌之間定是一場精彩可期的龍虎鬥。
五是2012年大選存在變數。國民黨保住“北北中三都”,隻能勉強算勝選。因為“南二都”以大敗收場,而且從得票數上看,國民黨輸給民進黨40萬票;從得票率來看,國民黨輸給民進黨5%。此次選舉涉及台灣60%的人口,倘若2012年大選的時候,以這樣的得票數和得票率來看,對國民黨是非常不利的。這次“五都”選戰,馬英九主打“經濟牌”,搬出一大堆經濟成長、失業率下降等亮眼數字,舉出各個評比機構的樂觀評估,但這些冰冷數字遠遠不如民眾感受實際;馬英九若無法在剩下一年的時間內讓人民普遍感受到經濟果實,選民是否願意在2012年投下信心票?這次國民黨勝選,帶來的不是2012年勝選定心丸,反而凸顯隱藏病因。
總之,“五都”選舉對島內政局產生重大影響,藍營雖保住了三席,但綠營的總得票數和總得票率大幅躍進,表明藍綠實力相當,往後的台灣政治將不會再有多黨的合縱連橫。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決,已成為台灣政治的常態,台灣兩黨製的政黨政治格局已經成型。
第七節當代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困境
政黨的政治目標除了政權目標,另一目標就是社會目標,即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目標。在海峽兩岸尚未統一的狀態下,台灣各主要政黨對於兩岸關係的主張,既是各政黨治理台灣或影響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體現各政黨對於台灣未來走向的社會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