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①牛領瘡見骨,②叱叱猶夜耕。
竭力事本業,③所願樂太平。
門前誰剝啄,④縣吏征租聲。
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⑤人孰不憚死,⑥自計無由生。
還家欲具說,⑦恐傷父母情。
老人倘得食,妻子鴻毛輕。⑧
【注釋】
①杭:同梗,晚熟的稻。②“牛領”句:這句是說牛頸日夜被軛住,磨爛成瘡,露出骨頭。③本業:我國古代認為農業為本業。④剝啄:象聲詞,敲門聲。⑤笞榜:鞭打杖擊。⑥憚:畏懼。⑦具說:全部詳細說出。⑧“老人”二句:這兩句說,如果父母能有點吃的,妻兒也就顧不得了。
【品評】
詩作於慶元元年(1195)三月,時陸遊七十一歲,家居山陰。詩中描寫農民辛勤耕作而身不得飽,卻為官府逼租酷打,幾乎無以自存的慘境。
全詩可分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層,寫出農民辛勤勞作、心盼太平的最低生活要求。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製宜地耕種莊稼。犁牛頸背被日夜軛住,以致磨爛成瘡,露出骨頭。馬、牛等家畜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農家視為至寶而百般愛護,何以傷害至此呢?聯係“妻子鴻毛輕”句可知,父子、夫婦尚且不能相保,更何況牲畜呢?於此可見生存之慘狀。前四句從空間(“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杭”)、時間(“叱叱猶夜耕”)兩個角度說明農村生存的不易。“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這兩句說出農民的心願。這裏的“太平”,顯然不是古代“三世”中的“太平盛世”,當取其平安、安穩之意。封建社會裏,口腹之需尚難以滿足,更何敢奢望太平盛世?中間六句為第二層,寫出農民在縣衙遭受催租的拷打,以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愛民如子”的道德倫理蕩然無存。陸遊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對農民的艱辛不可能有深入的體會與認識,但是如果能睜開眼睛看現實,看著農民被捆綁著投進官衙、聽著他們夜半三更傳來的哀求哭嚎聲,也就能衝破階級局限發出內心的聲音。最後四句為第三層,寫農民心中承受的巨大悲憤與無奈。
劉克莊《後村詩話》論曰:“韋蘇州詩雲:‘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太守能為此言者鮮矣。若放翁雲:‘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退士能為此言,尤未之見也。”劉氏此言有理,陸遊已經是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七十一歲老人,儒家“為生民立命”的民間情懷和詩人“不平則鳴”的使命感,使其突破階級局限,為我們記錄了“農家之口義”,也是對現實政治無奈的“一聲歎息”!第一章讀杜詩
城南杜五少不羈,①意輕造物呼作兒。②一門酣法到孫子,熟視嚴武名挺之。③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萬不一施。④空回英概入筆墨,⑤生民清廟非唐詩。⑥向令天開太宗業,馬周遇合非公誰?⑦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谘!⑧【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