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道說來無人識 源流敘盡底是空(1 / 3)

此開篇第一回也。大道說來無人識 源流敘盡底是空。讀者諸君,鴻蒙之初,天地之始,輕者浮而為天,重者沉而為地。天地既分,陰陽乃定。二儀有象,四時無形。五行變化,萬物生成。然天地無極,清濁難辨,賢愚不識其端,庸哲罕窮其數。是因凡人目力所及,不過一方一圓,大千世界,光怪陸離,又豈能盡知盡識。欲知大道源流,請看《九鼎神丹錄》。

=================================

話說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裏說法,在場的有佛陀的常隨弟子共一千兩百五十人。這些人都是大阿羅漢,德行高尚,為眾人所熟知的。此外,還有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等許多大菩薩;另外還有釋提桓因等無數的天人都在場聽法。那個時候,有玄清山靈華洞真人逍遙子,修仙學道數百載,早已修成仙體,仙風道骨,金剛不壞。雲遊天下至此,見有佛陀講法:隻見殿門外寶台之下,擺列著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四金剛、八菩薩、比丘尼、優婆塞、無數的聖僧、道者,真個也香花豔麗,瑞氣繽紛。又見佛陀法相莊嚴,眉目間散發湛然神韻,頭頂萬丈,炯炯光環,閃閃生輝,佛光普照,靈氣盡顯,令人產生敬仰之心。就按下雲頭,與諸佛子一起,聆聽佛陀講法。

這時候,佛陀告訴長老舍利弗說:在這世界的西方,越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國。那裏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為什麼叫極樂國嗎?因為那裏的眾生隻有快樂而沒有痛苦,那裏的周圍有七道帷欄,空中有七層羅網,地上有七重排列整齊的樹木;四麵八方都是珍寶圍繞,所以叫做極樂。舍利弗,我再告訴你,極樂國裏有七寶池,池裏充滿了八功德水;池底滿鋪著金沙。池四邊的階道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砌合而成。上麵還有樓閣,也都是金流銀楣,玉階瓊壁,更有琉璃硨磲,赤珠瑪瑙,裝飾著寶殿瑤宮,真有說不出的莊嚴華麗。池中的蓮花開得同車輪一般大,色澤有青的、黃的、紅的、也有白的;各自放出同色的光彩,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這地方成就了如上所說的功德莊嚴。舍利弗,所有眾生聽到這個極樂國後,都應該發願往生到那裏去。為什麼呢?因為到了那裏,可以和許多上善人同居一處!

釋迦牟尼佛滔滔不絕的說著法,舍利弗和佛陀常隨弟子比丘等,笑逐顏開,喜不自勝,對佛頂禮膜拜。逍遙子亦茅塞頓開,似醍醐灌頂,如有所悟。一陣激動之後,他合掌行禮,眼望佛陀。隻見佛陀高居蓮花寶座,法相莊嚴,拈指微笑,七寶樓台的聖樂如香霧飛瀑自天飄臨。在人世間逍遙了幾百載的仙人對這個極樂世界也產生了極大興趣,於是行禮問道:

“世尊,我這修真學道者,神之最靈。跨青鸞,升紫府;騎白鶴,上瑤京。無盡逍遙自在,尚不敢言極樂。端的不知世尊所言之極樂世界,到底如何?”

世尊見提問者是一個修道之人,微微一笑,已然知曉了前因後果。於是盈盈一笑,口吐真言,道:“善哉,善哉,汝既有問,當為汝言!彼處世界,常作天樂,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彼處世人,不貪不殺,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彼處物產豐饒,人無衣食之憂。彼處世界,種種好處,不可言表。”

逍遙子複問道:“世尊,彼處世界,如此奇妙,人可否得長生?”

世尊聞言,又答道:“善哉,善哉,彼處世界,人人固壽。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大智閑閑,真機默默。彼處極樂世界,凡人雖不能得長生,卻能極樂自在!”

逍遙子複問道:“世尊,彼處世界,有此諸般好處,極樂之地,為何往日不曾聽有人述說?”

佛陀嗬嗬一笑,答道:“我以堪深般若,慧眼遠觀,固能看到。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逍遙子知道,佛陀法力無邊,不是自己所能及的,而且佛陀大慈大悲,不打逛語,不由得信了。於是朗聲說道:“世尊,我有大願,願往彼國,不知我修真學道之人,可否往生彼極樂國土?”

世尊答道:“凡人信佛法,俱善根、福德、因緣。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逍遙子道:“我早已修成長生不死之身,得與日月同壽,如此說來,是不可得往生彼處極樂國土乎?”

世尊道:“不然。汝若舍此身,棄千載之道行,發大願,苦修行,我以堪深般若,無邊佛法,當可渡汝往生彼國。”

逍遙子脫口而道:“我向有誌,苦修天道,以為憑之雲遊天下,神仙之樂。我處世界,種種事物,千載之下,已無不曾見,不曾聞者矣。今聞有極樂世界,與我處世界不同,當發大願,往生彼處世界,不負我神仙之誌也。”

世尊心中早已知曉,說道:“汝既有此心,當成汝願。使汝往生彼處世界,然汝今生之記憶,所學所修之功,不複存矣,汝知之否?”

逍遙子合掌道:“世尊,我知之矣!我之大願,逍遙人世,雲遊天下,縱有苦難,何有所懼?今往彼世,無怨無悔!”

世尊亦合掌道:“汝往生彼世,可帶隨身之物同去!”

逍遙子道:“我佛慈悲,我隻有隨身法器與修真妙法三部,隨我日久,不願丟棄,可與我同往生彼處世界。”

佛陀道:“法器經書不可往生,我贈你乾坤袋,此寶為我貯物之用,可大可小,大則吞吐山河,小則隱階藏形。可裝汝隨身物品,藏於體內,與汝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