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不朽的“精神家園”(1 / 3)

摘自《誌願軍老兵回憶錄》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了支援朝鮮,保家衛國,毅然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參與其中的每個誌願軍都是為正義與和平而戰,為祖國、為中國人民以及朝鮮人民而戰。從誌願軍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許多,體會到許多。他們看起來都是普通人,但閃耀著無與倫比的精神光輝,就像天上的星辰照亮黑暗的夜空,為人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誌願軍精神”永存

國際主義精神

“國際主義”這個概念,最開始提出的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而這個概念也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原則之一。“國際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原則,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是國家或團體在對外活動中進行合作的超越國家界限的一種思想理念。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對外問題上一直秉持國際主義精神。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嚴重侵犯、迫害,北朝鮮領袖金日成向中國請求支援。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經過多年戰爭,全國上下百廢待興,蔣介石政府又在台灣對大陸虎視眈眈,可謂是危機重重。但中國高層領導人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懷有的國際主義精神,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誌願軍處處體現了國際主義精神。

1952年1月2日,冬天的朝鮮異常寒冷,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裏附近的櫟沼河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4名朝鮮兒童看河麵結了冰,就跑到河麵上玩耍起來。櫟沼河雖然大部分都已結成冰層,但個別地方的冰層隻是薄薄一層,根本無法承受小孩子的重量。

四個小孩子在冰上正玩得開心,隻聽“撲通”一聲,一個名叫崔瑩的孩子不幸踩到薄冰,掉進了冰窟窿。其他三個小孩子看到同伴掉進水裏嚇得大聲呼救。

這時誌願軍戰士羅盛教正好路過河邊,聽到呼救聲,趕忙跑過去。羅盛教一看是小孩子落水了,連忙脫掉身上的棉衣、棉鞋跳到冰窟窿裏。當時室外溫度隻有零下20攝氏度,可想而知水中一定是冰冷刺骨。羅盛教不顧寒冷潛入水中奮力尋找落水的崔瑩。找到後,羅盛教使勁將崔瑩向冰岸上托,但因周圍的冰也都很薄,幾次都沒有成功。此時羅盛教因寒冷體力已經快耗盡,嘴唇凍得發紫,渾身哆嗦得說不出話來。他鉚足全身所有力氣,再次將水中的崔瑩向岸上托去。幸運的是,另一名戰士也已經趕來,幫助他將崔瑩拉上了岸。朝鮮小朋友崔瑩獲救了,而羅盛教卻再沒有力氣浮出水麵,年僅21歲的他就這樣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於1953年6月25日追授羅盛教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將其獻身的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崔瑩的家鄉石田裏改名為“羅盛教村”,安葬他的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

羅盛教隻是誌願軍中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戰士,但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外國小朋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閃耀出無比溫暖人心的國際主義精神光輝。

除了羅盛教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誌願軍戰士都閃耀著這樣的光輝。當時誌願軍的衛生隊不僅救助前線的傷員,也替當地朝鮮人民治病。一次一個朝鮮小姑娘突然病重,經過部隊醫生的檢查,發現小姑娘腹部有一個腫瘤,需要立即手術。但是當時血液儲備有限,醫生隻好去詢問其他誌願軍戰士是否有願意獻血的。誌願軍戰士聽說需要獻血,紛紛踴躍報名,表示可以抽自己的血。但是大多數戰士的血型都與小姑娘不符,最後還是一位年齡不大的女兵和這位小姑娘的血型相同。

這位女兵名叫章紫竹,年齡隻比患病的朝鮮小姑娘大兩歲。她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小姑娘,這個和她相仿的年齡,本該是朝氣蓬勃、享受青春的小姑娘,此時卻因為疾病昏迷在病床上,臉色慘白,雙目緊閉,呼吸微弱。章紫竹看著這個不知姓名的小姑娘,心中很是難受。同時,她也為自己能幫助到這個小姑娘而感到自豪。

章紫竹立刻躺到小姑娘邊上的病床上,讓醫生抽她的血。醫生化驗完章紫竹的血後,從她身體裏抽走400CC的血液。有了這400CC的血液,小姑娘的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慘白的麵色也漸漸紅潤。章紫竹看到脫離危險、躺在床上休息的朝鮮小姑娘,打心裏感到了高興,並默默地祝福她早日康複。

這隻是一件獻血的小事,在你我看來,也許和英勇獻身的英雄事跡無法相比。但是,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卻深刻體現出了中國人民與朝鮮人民之間的國際友誼。女戰士在獻血時,想到的不是國籍,不是利益,而是出於對親人、對朋友的關懷。朋友遇到困難了,親人需要幫助了,她便伸出手,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予以幫助。

章紫竹隻是一個縮影,隻是每個懷抱著國際主義精神的誌願軍的縮影,隻有抱有這種精神的人,才會擁有如此偉大的情操。她做的事情也許並不轟轟烈烈、可歌可泣,但同樣可以敲打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同時可以成為最能緊密連接兩國人民感情的紐帶。

國際主義精神其實是一種和平的精神,它追求的是國與國之間互惠互利、促進和平繁榮的偉大精神。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一場惡意的、非正義的戰爭,而是一場中國人民為了幫助友鄰、保衛自己國家安全的正義戰爭。每一名赴朝戰士,都不是出於個人利益,而是懷揣著報效祖國、解救受美國以及李承晚統治集團欺淩的北朝鮮人民的信念而奔赴硝煙彌漫的朝鮮半島的。

中國人民誌願軍不怕犧牲,不怕困難,曆經血與火的考驗,與敵人做鬥爭,用他們無比剛強的精神與意誌震懾了整個世界。可以說,全軍上下都是國際主義精神的最高體現者!

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提倡的各種民族精神的主要核心。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品德,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高尚情懷,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我們從小到大總在說著“愛國”,但究竟什麼是愛國,怎麼才算愛國?愛國不僅僅一種論調,更是一種付諸實踐的行動,它同為國家奉獻、為國家盡責緊密相連。

通過閱讀前麵,我們可以了解到,抗美援朝戰爭,並不僅僅為幫助北朝鮮人民而爆發的,它同時也是為我們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做出的選擇。在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國廣大青年熱烈響應祖國的號召,踴躍報名參加誌願軍。全軍先後掀起四次參軍熱潮,有207萬人參加了誌願軍,全國上下都以有機會保家衛國而感到自豪。毛澤東主席曾在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說過:“抗美援朝的勝利是靠什麼得來的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人民踴躍報名參軍。”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全國性質的愛國運動,而抗美援朝取得的最終勝利,是全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所取得的勝利。現在就讓我們通過一些英雄人物,來更加深入地體會愛國主義精神所蘊涵的無限力量。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有這樣一位戰士,他叫伍先華,是某部隊二連三班的班長。新中國成立前,他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受盡苦難,是新中國的成立給了他新生活。所以,當聽說國家受到威脅時,他毅然決定響應祖國號召,加入誌願軍保家衛國,入朝參加戰鬥。伍先華一直以自己是誌願軍而自豪,以有機會保家衛國而驕傲。到了朝鮮之後,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人民誌願軍,立誓一定不負祖國與人民的厚望,在戰場上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伍先華入朝後表現英勇,曾先後獲得兩次三等功。他當了三班班長後更加團結班裏每一名戰士共同為國家、為人民奮勇戰鬥。

1952年9月,官岱裏反擊戰即將打響。這場戰役要想順利、有效地展開就必須先將敵人火力最為猛烈的720高地附近的半段坑道的火力消滅。這半段坑道是敵人的指揮所,火力非常密集、強大,如果不消滅這半段坑道,主攻部隊根本無法進行總進攻。所以,炸掉敵人這半段坑道的火力點是最為緊迫的任務。上級經過商議,最終決定由伍先華所帶領的3班進行這次爆破任務。

9月29日下午,伍先華帶領著三班的戰士們開始行動。三班戰士分成兩組迅速向720製高點和半段坑道靠近。兩組戰士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順利到達目標地點,準備好炸藥手雷,隻聽“轟”的一聲,坑道就被炸開了。就在誌願軍以為成功消滅了時,坑道裏又開始發出猛烈攻擊。看來坑道裏的敵人還沒有全部消滅。遭受沉重打擊的敵人被激怒,集中兵力對720製高點進行衝擊,與三班戰士們展開激烈戰鬥。

伍先華與他的戰友們一次次將進攻的敵人打退,打到最後,3班隻剩下伍先華與另外兩名戰士。伍先華看著又要準備發起衝鋒的敵人皺緊眉頭,他知道720高地已經被誌願軍拿下,馬上就要到發起總攻擊的時刻了。伍先華不懂計謀,不會分析戰爭局勢,他隻知道,任務要是不完成,會嚴重影響之後的總進攻計劃,這次戰役很可能因此以失敗告終。他不知道這次戰役對抗美援朝有多大意義,但是他決不允許有絲毫影響勝利的危險因素存在,不允許有任何讓敵人可以威脅祖國的可能性存在。

想到這裏,伍先華暗下決心,他抱起一捆20公斤的炸藥包,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攻擊,在坑道裏穿梭。在接近敵人火力點的時候,伍先華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擊中。伍先華盯著前方的敵人,咬緊牙關,不顧身體的疼痛,繼續向前方移動。敵人的火力依舊猛烈,時間每過一分就會多影響勝利一分。就在這危急時刻,伍先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用盡最後所有力氣,拉燃導火索抱著炸藥包向敵人撲去。

“轟”的一聲巨響,伍先華與坑道裏的敵人同歸於盡,總攻擊的道路被開辟出來。負責總攻的戰士忍住心中的悲痛,沿著伍先華用鮮血鋪就的勝利道路向敵人發起猛攻,最終取得了勝利。

抗美援朝期間,有許許多多像伍先華一樣的英雄戰士,他們在戰鬥中,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首先考慮的是國家的利益與安危,這種無私的大無畏奉獻精神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美德之一。

在國內,沒能去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援著祖國。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國,最致命的是沒有製空權。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捐獻飛機、坦克、大炮的號召。號召一經發出,全國上下立刻掀起一股捐獻武器的熱潮。每家每戶都節衣縮食,將節省出的錢捐給國家購買武器。截至1952年5月底,全國各界人民共捐款55650.37萬元,可購買戰鬥機3710架。就連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都在戰後激動地說道:“我們之所以在朝鮮前線贏得了如此偉大的勝利,我國人民的全力支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朝鮮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每一位人民群眾的支持,離不開每一名戰士的浴血奮戰。正是因為他們熱愛國家,熱愛祖國故土,才會不計得失,在祖國深陷困境的時候,奉獻自己的一切來支援祖國。愛國主義精神與其說是一種精神更不如說是一種情感,一種深厚的、充滿力量的真摯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們更加強大,更加優秀,就如同一種不可估量的神秘力量,不斷地推動著我們進步,推動著國家前進。

革命忠誠精神

革命忠誠精神是指絕對忠於黨,為了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一切的思想,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國家,隻有忠誠於黨,才能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為人民利益無私奉獻。

對於軍人來說,革命忠誠精神更為重要,因為忠誠於黨,對革命軍人的成長進步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隻有忠誠於黨,才能自覺履行革命軍人神聖職責,愛軍精武、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中國人民誌願軍個個都是忠誠於黨的優秀戰士,都是革命忠誠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朝鮮內戰爆發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悍然插手,幫助李承晚南朝鮮統治集團攻打北朝鮮人民軍,並越過三八線不斷向北進犯。北朝鮮領袖在迫不得已的情勢下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請求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出於長久戰略與國際主義精神考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在接受出征朝鮮的任命後,堅決擁護黨的決定,他說:“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反複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我想到這裏,認為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定。”

彭德懷司令員對於黨中央的決策絕對擁護,並對黨任命他為司令員親自率軍入朝沒有任何異議。彭總南征北戰,戎馬半生,經曆過無數戰役,見識過各種腥風血雨。本該可以告別戰亂安心指揮國家建設的時候,卻被再次召喚到硝煙彌漫的戰場。彭德懷對此沒有任何遲疑,他堅信黨的英明領導與決策,也堅信自己的選擇。正因為他有著如此堅毅的性格與信念,才能率領誌願軍戰士取得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一次又一次打出中國軍人的氣勢,中國人民的精神。

1950年10月25日,彭德懷率領誌願軍打響了入朝第一槍,正式展開了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的戰鬥。當時中國軍隊的水平在武器裝備方麵遠遠落後於美國,而最讓人頭疼的是中國沒有飛機,完全失去了製空權,這使誌願軍在戰鬥中常處於被動。彭德懷雖然也會對美國先進武器和數量龐大的飛機說粗口,但他從未動搖過抗美援朝的信心,他堅信隻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也隻是“紙老虎”而已。

彭德懷針對敵人的出兵路線及習慣,以及敵強我弱的形勢,製定出了“分割隊伍,個個擊破”的作戰方針。這種作戰方針在多次戰役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有著強大武裝的敵人經常被誌願軍分散成多個小股進行圍剿。美軍的強大武器經常隻能用在撤退行動中。

美國人常常震驚於誌願軍的神出鬼沒,猶如神兵天降一樣向他們發起猛烈進攻。這也許是美國人永遠無法想明白的謎題。其實答案非常簡單,誌願軍戰士有著他們無法比擬的信仰,他們對祖國、對黨無比忠誠,對黨和領導交予的任務無條件服從,他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士、軍人。具有如此精神的軍隊有著飛機、坦克、大炮這種冰冷機械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力量,在他們麵前一切看似無懈可擊的敵人都隻是徒然叫囂的“紙老虎”。

1952年10月爆發的上甘嶺戰役就是一個最好體現。美國人至今仍在研究“為什麼就是無法攻陷上甘嶺”。在他們看來,“聯合國軍”擁有超過誌願軍數倍的武器裝備,有著誌願軍所沒有的數量龐大的飛機群、坦克群。他們用電腦模擬了無數次,每次模擬結果都顯示這該是一場“聯合國軍”必勝的戰爭。但是,現實與曆史卻告訴他們這是錯的。

還是那句話,這也許是美國人永遠無法想明白的謎題。當“聯合國軍”對上甘嶺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發動進攻,駐守這兩個高地的隻有兩個連,美國認為這將會是一場“輕鬆”的戰役,沒想到這場戰役一戰就是43天。每當他們以為誌願軍已經被成噸成噸的炸藥、炮彈炸成廢墟時,就會發現在還未散去的硝煙中又衝出無數的誌願軍向他們發起猛烈的進攻。

每一名戰士都堅決遵守著上級下達的命令,拚盡最後一點力氣,流盡最後一滴血也要堅決完成戰略任務,不讓敵人靠近陣地一步。他們像是與陣地融為一體,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可以撼動他們。

43天的戰役最終以美國失敗告終。電腦也許能模擬常識性的東西,卻永遠模擬不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絕對忠誠的鐵血軍隊所能迸發出的力量。

誌願軍戰士都是普通的人,他們大多有著年輕的生命,或靦腆或開朗,有許許多多的缺點或優點,但當他們上了戰場,接受了黨交給的任務後,仿佛不再是那個有著稚嫩笑容的青年。他們手握鋼槍,心中懷著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忠誠之心,開始向目標無畏的衝鋒,勢不可擋。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是為了人民和革命事業,在艱難困苦、危急險惡的環境中,不灰心喪氣,不悲觀動搖,自始至終保持必勝的信心和旺盛的革命鬥誌,努力爭取戰爭的勝利。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的軍隊擁有對“勝利”的自信,這種自信會產生強大的力量,一種創造奇跡的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紅軍就是一支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軍隊,就是這支軍隊進行了兩萬五千裏的長征,完成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創舉。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也完全將紅軍的這一精神完全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