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茅於美年譜(1 / 3)

徐璿、吳令華,茅於(於)美,筆名方今、靈珊,江蘇鎮江人。鎮江茅氏詩書傳家,明清二朝考中進士者三人。曾祖茅謙,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舉人。赴京參加會試,適逢簽署《馬關條約》事,舉子群情激憤,遂有“公車上書”之舉。所上書多處采用了茅謙所擬條策。祖茅乃登,茅謙之長子,曾參加辛亥革命。祖母韓石渠,聰明能幹,詩文俱佳,十四歲時其父被人陷害入獄,石渠上書為父辯誣,救出父親,名揚鄉裏。茅乃登與韓石渠育有三子一女,依次為:茅以南(男),曾留學日本;茅以升(男),考取“庚款”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大學,獲博士學位,著名橋梁專家;茅以純(女),曾受高等教育,是中國最早一批女大學生之一,但婚姻不幸,三十多歲即去世;茅以新(男),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被保送入美國普渡大學,獲碩士學位,鐵路專家。茅以升(1896—1989)與妻戴傳蕙(1895—1967)於1915年結婚,育有二子四女:茅於越(男,1916—2008)、茅於美(女,1920—1998)、茅於潤(男,1921—)、茅於璋(女,1922—)、茅於冬(女,1924—)、茅於燕(女,1926—);與後妻權桂雲育有一女茅玉麟。

茅謙重視後代教育,為使子孫有更好的發展環境,於1896年舉家遷往南京定居,其子女都受到當時最好的教育。

1920年

10月6日出生於南京。

此前長兄茅於越已於1916年降生於南京。父茅以升1916年畢業於唐山路礦學堂,同年考取“庚款”赴美留學。1919年學成回國,在母校任教。

1921年1歲

隨父母遷居唐山,弟於潤在唐山出生。

1922年2歲

茅以升應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聘,全家搬回南京。二妹於璋出生。

1924年4歲

三妹於冬出生於南京。

1926年6歲

茅以升任北洋大學(在天津)校長,全家再遷至北京。小妹於燕生於北京。

入北京彙文小學讀書。

1932年12歲

茅以升複應聘到南京中央大學任教,舉家重回南京。

小學畢業,在南京上初中。

1935年15歲

鐵道部及浙江省政府決定建造錢塘江大橋,請茅以升主其事。全家又遷至杭州。

初中畢業,考入杭州女中高中部。

1936年16歲

高中二年級。有國文老師喜愛詩詞,常將名家作品、詩詞典故增入教材,並鼓勵學生練習作詩填詞。於美本熱愛文學,由是更激發起對古典詩詞的興趣。

1937年17歲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隨家人西遷,輾轉於長沙、桂林等地。逃難途中,無法就學,經常翻讀隨身攜帶的幾本古典文學書,尤心折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黃仲則、納蘭容若的詩詞。有時隨意寫作,投諸報刊發表。後收入《夜珠詞》的《減蘭·清溪照影》即當時作品之一。

1938年18歲

在桂林一中借讀。暑假以同等學力資格考取西南聯大中文係。赴昆明就讀。

在西南聯大聽朱自清、聞一多、浦江清、馮至、聞家駟、潘家洵、楊業治諸先生課,他們主張文學不分中外,中文係、外文係的學生應打通界限,自由選讀,方可博采中外古今之長,不可株守一隅,束縛自己。這給於美以後的治學道路以極大的影響。

1939年19歲

開始旁聽外文係的課,並學習德文、法文、拉丁文。

1940年20歲

暑假回貴州平越(今福泉)家中(父茅以升時任唐山交通大學校長),發現染輕度肺結核,休息兩月。遂轉學至位於遵義的浙江大學外文係,重讀二年級,實踐文學不分中外的理念。時梅光迪任文學院院長,授英國散文,郭斌龢授希臘、羅馬文學,黃尊生授法國文學,佘坤珊授英國文學,均使於美受益匪淺。同時選習中文係繆鉞的《詞選》課,並在課餘受教填詞。於美說:“我所以學詞,強半是受繆先生的影響。”於是“廢寢忘食,刻意作詞”,功力大進。詞集初名《靈珊詞》,繆鉞題詩雲:“一紙新詞掩淚看,日斜修竹倚高寒。何期漱玉千年後,重見人間李易安。”同時,繆鉞喜讀英詩,善於對中西詩人作比較,引導學生博覽中外文史哲書籍,精讀深思,也為於美日後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播下茁壯的種芽。

1941年21歲

倚聲功力漸長,由為詞而作詞階段轉入為寫情而作詞的階段。此前,遣詞造句,不脫古人窠臼,內容則多寫個人情思;此後,體驗人生,觀照自然,內容多表現對光明的追求與理想破滅的悲哀。

1942年22歲

作詞漸多,《靈珊詞》易名為《夜珠詞》,取宋之問“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詩意。繆鉞序曰:“《夜珠詞》,鎮江茅君於美之所作也。君深於哀樂,好修為常,幼嗜倚聲,時有俊語。一九四零年歲季,求學遵義,問字於餘。餘授以觀生體物之方,意內言外之旨,誦遠西之詩歌,明天人之高致。君觸隅善悟,澄照多知……所作芳悱淒妍,頓臻異境。餘珍賞其才,以為千秋旦暮之遇……君芝英初茁,玉映猶新,千裏之行,方始跬步。所望清暉四照,博涉無方,植根日深,拓土自遠……”

1943年23歲

2月,柳詒徵為《夜珠詞》題詞:“韶令靚深,窺溫李而摩秦柳,孟晉不已。熔冶風雅楚辭,雅暨玉田白石,行且弁冕詞壇矣。”

6月,自浙江大學外文係畢業。繆鉞作長詩相送,勉之雲:“但須勤耕耘,秋晚粟盈庾。莫望三神山,終生立海浦。君性喜聲詩,貴自辟門戶。遠西有奇芳,何以移中土。”

9月,考入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研究院外國文學係研究生,赴昆明攻英國文學,導師吳宓。

1944年24歲

吳宓為《夜珠詞》題《聲聲慢》一闋:“釀事成醇,織情作錦,靈心寫就新詞。曲曲連環圖樣,玉樹瓊枝。托意美人香草,憑象征、隱秀出奇。精絕處,此是純粹之詩。眼底黃茅白葦,喜春蘭獨茂,桂蕊方滋。仙樂似聞遠奏,雪萊濟慈,萬古精魂不滅。論文章、惟賴真知。生涯苦,隻清歌可遣愁思。”

1945年25歲

6月,研究生畢業。到重慶,任職中央圖書館國際圖書交換組(組長錢鍾書)。

《夜珠詞》在重慶刊行。共收詞154首,附詩22首。父茅以升作序。於美在前言中詳述學詞曆程。繆鉞在遵義得刊本再次贈詩。

1946年26歲

5月,隨中央圖書館複員南京。隨即陪同父茅以升重訪杭州,看錢塘江大橋。

7月,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公費出國留學(英國文學組)考試,被錄取,出國日期待通知。

1947年27歲

被錄取為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城華盛頓大學英國文學係研究生。9月,從上海港搭乘“海燕”輪赴美就讀。

1948年28歲

5月8日,與同校經濟係研究生徐璿結婚。徐璿(1918—),浙江海寧人。1942年西南聯大經濟係畢業,任重慶大學助教,又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讀研究生,與於美同時考取公費留學。蜜月期間,二人到芝加哥拜訪董作賓教授,董當場用金文書寫詩一首為賀:“我昔少年日,為樂不知愁。自作秦淮客,初為吳越遊。白衣千萬乘,座下一漁舟。縱為十日飲,客去空幽幽。”

暑假,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

秋,與徐璿同轉到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於美攻讀英國文學博士學位。

在美讀研究生時期,嚐試英、中文詩歌互譯,久為一集,名《移植集》。

1949年29歲

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不再資助海外留學生。兩人隻能靠打工維持學業。於美在學校圖書館幫工。

聞知上海解放,喜賦《浣溪沙》:“海外鄉思寄已難,竹簾遮約去來間。於今消息作謎看。故國春回新夢裏,客懷頓改一年前。隻憑風訊買歸船。”

嚐試以詞體試譯英國小詩,如以《卜算子》調譯英國17世紀詩人赫立克的抒情詩《贈朱麗葉》二首:“螢火明君眸,星點侍君側。別有晶瑩細目蟲,故故與君暱。鬼火莫君親,蛇蠍莫君逼。去年君行坦且安,慎勿心驚怯。”“圓月睡誠酣,黑暗毋須懼。似燭天星亮且繁,為爾明今夕。於此望君來,我愛唯君識。靜夜若聆君足音,預卜兩心結。”

1950年30歲

響應新中國號召,夫婦二人放棄博士學位,於9月回到北京。於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譯局工作,徐璿在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經濟研究所(後改名銀行研究所,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任研究員。

1951年31歲

4月,長女依協在北京出生。

1952年32歲

4月,徐璿調天津南開大學經濟係任教。於美亦擬調到南開大學教書,適逢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南開大學取消英文係,隻得轉入天津師範學院中文係。

8月,次女婭平在北京出生。

9月,全家遷往天津。

此後集中力量從事翻譯工作。

1954年34歲

11月,譯著《大中西鐵路》(亞·薩克斯頓著)以方今筆名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又譯《親戚》、《安納德短篇小說選》,先後由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出版。

除已出版者外,還翻譯了狄更斯的《美國劄記》中《費拉德菲亞城》、《華盛頓》、《雷奇孟德城》、《從辛辛拉底城到路易斯維爾城》、《奴隸》五篇三萬餘字等(未刊)。

1955年35歲

1月,子安泰在天津出生。

10月,調回北京,在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西方文學組工作(1956年後文學所改歸哲學社會科學學部領導,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身)。

1957年37歲

徐璿調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任教。全家遷回北京。

1958年38歲

10月,文學所第二批幹部下放,於美等十位女同誌到北京第二棉紡織廠絡經車間勞動。

1959年39歲

2月,轉到河北昌黎後兩山果鄉公社果園勞動。後又調到縣城參與編寫《河北昌黎革命回憶錄》。

11月回京。

1961年41歲

譯文《濟慈書信選譯》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一冊。

11月,得假回江南一行。在鎮江、上海、杭州小住。

開始翻譯哈代的《貴族婦女及其他》,次年夏完成,約十萬字(最後一篇采用顧仲彝譯文)。同時還寫了《哈代小說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成就》長篇論文,均未能發表。

1962年42歲

9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係西方文學教研室任教。

翻譯美國學者坎尼斯·勃克的《心理與形式》及艾伏·溫特斯的《基本問題》,分別收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西方文學組編的《現代美英資產階級文藝理論文選》上下篇,由作家出版社於是年出版。

1963年43歲

夏,中國人民大學組織赴北戴河休養十日。

1967年47歲

1月,母戴傳蕙在北京病故。

1969年49歲

1月,長女依協初中畢業後赴延安蟠龍公社插隊。

11月,次女婭平到雲南西雙版納水利兵團為農墾戰士。

1970年50歲

3月,於美、徐璿及七十四歲高齡的婆母一同下放江西餘江五七幹校,家住錦江鎮。子安泰寄居北京外祖父家。

7月,子安泰從北京到江西探親,於美作《瑞鷓鴣》贈安泰:“而今離別隻尋常,歡樂無端在錦江。千裏探親如夢寐,半年行跡太倉皇。羽毛豐滿鵬程遠,弱馬羸蹄道路長。兒女燈前成往事,草棚明月夜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