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張竹君在上海參加救護隊,賑災救護,施粥施醫,協助遣送災民返鄉。
1926年,上海發生了霍亂病,並很快蔓延開來。當時張竹君在上海行醫和從事教學工作,她向當局建議采用之前在廣州用過的一些有效的辦法,還將她自己經營的建華頤疾園改設為臨時滬西時疫醫院,收治霍亂病人,同時擴大門診。張竹君十分重視對患者家屬的衛生宣傳工作,對霍亂病人的嘔瀉物和衣服采用焚燒處理。她的辦法得到上海外國租界工務局衛生處官員讚同,特別是對焚燒處理病人嘔吐穢物和衣物的辦法,他們大加讚揚。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侵略軍對上海悍然發動襲擊,遭到蔡廷鍇、蔣光鼐領導的19路軍的英勇反擊。當上海廣肇醫院被日寇炮彈擊中,張竹君又不顧危險,雇大卡車數輛,召集義勇之士把病人全部搶運出來。張竹君這種救死扶傷,為民族、為社會大眾服務的事跡,受到廣大群眾的推崇和讚譽。她榮獲民國大總統頒賜“立國紀念勳章”,以及軍民贈予“巾幗偉人”匾額。
張竹君終生服務醫療事業,事跡動人。她雖然是一個基督教徒,也是一個無黨派人士,並且終身不嫁,但她卻始終懷有一顆愛國之心。她在反對封建思想對婦女的摧殘和束縛、同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等方麵,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然而,她終生服務於醫療事業的業績卻鮮為人知,她把自己畢生精力、財力,無私地貢獻給了醫學教育事業,老來卻兩袖清風。1964年,張竹君病故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