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瑞典~
Into the Arctic Circle, some people have the nose frostbite; fingers numb, nails like to put into the meat。 In the cold wind and snow weather, must stay awake, absolutely can't sleep。 But much more comfortable in summer, most of the passengers is a row of ten people, often sleep sitting in the car。
進了北極圈,有些人的鼻子會凍傷、手指麻木,指甲像要倒插進肉裏似的。在嚴寒風雪的天氣裏,一定要保持清醒,絕對不能睡。夏天卻舒服多了,乘客多半是十個人一排,經常坐在車上打瞌睡。
“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高瞻遠矚和為自由服務的敘事藝術。
“名人小記”
埃溫德·約翰遜(1900—1976)
1974年,瑞典學院第四次把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頒發給兩位作家。而這一年,也是瑞典學院第五次把此殊榮頒發給本國作家。埃溫德·約翰遜和哈瑞·馬丁遜這兩位被選中的“幸運兒”意外地沒有贏得瑞典報刊的讚美,相反瑞典對其的評價都是些諷刺和批評。
埃溫德·約翰遜出生在瑞典北部北極圈附近,原名烏洛夫·厄爾納爾。其父普通的鋪軌工人,家境貧窮。約翰遜幼年喪母,父親又勞累多病,他一直寄養在叔嬸家。童年生活就是在饑餓和冷眼中度過的。由於家庭經濟實在困難,約翰遜隻念到小學畢業就沒再受教育。
十四歲的他就在外邊流浪,靠打零工為生,甚至隻身到了更寒冷的北極圈工作。少年時期的約翰遜做過拉車工,搬煤工、伐木工等深受資本主義剝削的工作。五年之後約翰遜孤身來到斯德哥爾摩,一有機會就如饑似渴地讀文學作品,並且結識了一群有文學素養的朋友。
1920年,他與這些朋友合辦了雜誌《我們的時代》。第二年,他偷渡到歐洲大陸,漂泊在外,他自學了法語、德語、英國等語言,還對這些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度的研讀。他從這些作品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汲取眾多小說家身上的藝術技巧和勇氣,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
1924年,約翰遜發表小說《四個陌生人》,從此標誌著他正式走向文壇。他早期的作品都帶點悲觀主義色彩,由於作品中總是揭露社會的不平等,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傾向,他又被評論家稱為“瑞典無產者作家”。
由於他受到了各種現代文學思想的熏陶,在創作主題和人物形象上都能緊緊地把握現實主義原則。三十年代,他創作了《烏洛夫的故事》,以自己本身的經曆為寫作的素材,完成了《1914》、《這裏就是你的生活》、《不堪回首》、《最後的青春》這四部曲。這部長篇小說中還穿插了不少獨立的小故事,運用傳統的北歐寫法,為約翰遜在瑞典文學史上奠定了穩固的地位。
三十年代末期,法西斯的勢力開始蔓延整個歐洲,盡管瑞典屬於中立國家,免受災難。可是約翰遜還是親眼目睹了歐洲的慘狀。他很快就積極地加入了聲討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去。戰後,約翰遜已經名聞歐洲,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他發表了數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全都很出色。
1974年,他同馬丁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了約翰遜很大的鼓勵。但他更希望能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和溫暖的世界。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感受到的痛楚、鬱悶與精神、肉體的悲苦,都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因此有不少科學家及詩人,都在不斷地努力,以期創造出一個最適宜於人居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