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誕生的前兩年即1234年,金朝滅亡,蒙古貴族開始不斷進攻南宋。在這動蕩的年代裏,從小就喜歡讀書的文天祥,熱愛曆史的英雄人物。他的父親文儀是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經史百家,無不精研;天文、地理、醫藥等書,也都廣為涉獵。他對文天祥的教育非常嚴格。經常給文天祥講曆史,講述當前的國家大事,使之了解民族的危難。從此,在文天祥幼小的心靈裏,愛國主義的思想由萌發到日益堅定。有一天,他在吉州學宮看到歐陽修、楊邦義、胡銓這幾位本朝的名臣、誌:仁的遺像,不禁肅然起敬。他暗下決心,要以先賢為榜樣,作二番事業。後來,他轉入白鷺書院學習。文天祥在書院主持歐陽守道的教誨下,學業大進,品德也受到鍛煉,更加成熟了。1255年,20歲的文天祥考中吉州貢士,取得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第二年,文天祥到南宋的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應考。他以優異的成績參加了殿試,並且考第一名,成為狀元。
文天祥在這次殿試中所作的“禦試策”,表現出了他的直至謀略,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指導思想是“法天不息”,“息”就是要變化,變化是一種規律;隻有進行變革來適應發展,國家才能出現政治清明的局麵。文天祥在文章,國家的貧困是因為人民的貧困,而人民的貧困則是的奢侈浪費和豪家巨室的橫征暴斂。闡明自己的觀點求皇帝“急求所以安民之道”。他主張革除弊政,懲吏,停止大興土木,把有限的財力轉到軍費上,加強。在南宋末年君臣上下苟且偷安的情況下,文天祥提出革主張,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2.宦海浮沉
文天祥開始擔任職事,為主管建昌軍仙都觀。不久奉旨擔任秘書省正字,負責為朝廷草擬文書。同時也兼任太子府教授,講四五五經。1262年,文天祥被任命知瑞州,開始任地方官。
文天祥到瑞州就任時,麵對城郭蕭然,滿目荒涼的殘破景象,他提出“撫以寬慰,鎮以廉靜”,盡量讓人們休養生息,對於乘戰亂之機敲詐勒索,殘害百姓的不法之徒,目無法紀的郡兵,文天祥則實行嚴行懲處,從而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文天祥還創立“便民庫”,供貧苦農民借貸和救濟之用;采取了發揚先賢正氣,純樸教化風俗的舉措。文天祥知瑞州隻有短短一年時間,而政績卻很顯著,得到人們的讚揚。
經過戰亂和南宋政府的殘酷剝削,昔日富庶的寧國府,如今已是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老百姓的生活極為艱難。文天祥到任後,首先奏清政府減免賦稅,同時為百姓安排生計。文天祥認為沒有為人民做過多少事情,就突然離去,心不自安,便留下一篇《宣州勸農文》,勸告百姓勤事農桑,勤教子弟。
1270年,文天祥列臨安任軍器監,主管武器製造,同時兼崇正殿說書等職。文天祥在給皇帝講解經史時,常借題發揮,觸及時事,規勸皇帝。度宗皇帝昏庸無能,沉湎酒色,根本聽不進文天祥的忠言。但他對攬權的宰相賈似道卻言聽計從,稱之為“師臣”。文天祥不願趨奉賈似道,終被免掉所有職務。文天祥又一次回到廬陵故鄉,過著隱士生活。
1273年,朝廷再次起用文天祥擔任湖南提刑,主管一路司法。不久,又任他知贛州。在自己家鄉任職期間,他堅持“不可以威懾,而可以義理動”的施政方針,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文關祥知贛州不到一年,恰恰遇到元軍日益逼近東南,他奉詔勤王,結束了他15年的宦海浮沉,開始了戎馬生涯。
3.受命平危難之際
1275年,元軍大將白顏領兵渡江攻陷了鄂州以後,順流接連攻下黃州(今湖北黃岡)、蘄州(今湖北蘄春)直逼宋都臨安。一時間,宋廷內外驚慌失措。在這刻,正在江西贛州做地方官的文天祥,立即變賣了自己軍餉,征集義士,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抗元鬥爭之中。
文天祥的勤王兵主要是內贛州、吉州和廣東北部的農民組成的。他們在元軍初次交戰中表現得非常英勇,雖然當時敵我兵力相差懸殊,王軍在他們的將領朱華等人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元軍夜以繼日的苦鬥,其前赴後繼同仇敵愾的精神可歌可泣。
當時軍元帥伯顏率領3路元軍包圍臨安,文天祥率領幾萬軍隊來到臨安,決心於元軍決一死戰,文天祥的主張得到大將軍張世傑的支持、可是丞相和朝中其他一些投降派一心想要議和,他們把王軍視為烏合之眾,不肯任用。同時,他們對大將軍張世傑也產生猜疑,不準抵抗,丞相劉夢炎偷偷逃出臨安,後來投降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