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篇

學習從生活開始

幸福父母法則

學習即生活,生活即課堂。人類最初的學習是從認識身邊的人和事,掌握生活的技能開始的。幼小的兒童在父母或監護人的引導下學習傾聽與觀察,比較與辨識,模仿與想象……

學習的內容不隻是書本上的知識,有更多豐富多彩、有意思的東西是源自於生活的,孩子通過親身的體驗,在經曆中進行學習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生活中引發的各種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父母親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循序漸進,不僅保護了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學習的樂趣,也減輕了父母的精神壓力,讓孩子的學習從生活開始吧!

讓孩子玩耍

和孩子一起玩,父母可以發現孩子身上表現出的許多優良品質:人格的尊嚴,自製力、正派作風、禮貌態度、正義感、誠實等等。但同時我們也會發先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喜怒無常、急躁、過分自信等等。這樣父母便可以有分寸地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弱點。

汪太太每天晚上在孩子寫完作業後,便同孩子一起到園散步。孩子到公園可以自由活動,隻要在指定時間回到指定地點就可以了。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可以不受幹涉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各種各樣的活動或遊戲。而母親則可以靠在公園的長椅上讀書、休息或與友人聊天。正是在這段短短的時間裏,孩子和小朋灰一起遊戲,不但玩了個痛快,而且了解了團隊的活動規則,還學會了與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汪太太的孩子,並不像其他獨生子那樣任性及依賴,反而非常獨立有主見。

凡做父母,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材,成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佼佼者。我們從孩子咿呀學語時就教他們識字、算數、背詩,稍大一點我們會帶孩子上繪畫、舞蹈、英語等名目龐雜的興趣班。然而我們的孩子們卻似乎對這些“學前課程”興趣不大,他們更希望能夠和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在田野裏、在山坡上、在他們自己的魔法花園裏。

我們歎息:“哦!這垮掉的一代!”

我們質問:“他們怎麼就不知道著急呢?就知道傻玩!”

可是,孩子還未到上學的年齡,就塞給他們小書包,讓年幼的他們去應對繁重的課業,這無異於拔苗助長。也許起初在無知的狀態下,孩子還能夠對我們硬塞給他們的東西感興趣,但不久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處境,並很快對此厭倦。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就好像被拔過的禾苗,根已經被傷害、扯斷了,苗還能長多高呢?學習是一個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情,不如讓孩子在他們周圍的世界裏去發掘、去仿效、去思考。讓學習從生活開始,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

無心插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幼小的孩子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從爸爸媽媽身上隨時隨地地學習為人處世的經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就是這樣從生活開始的。

女兒剛剛學會走路,我就堅持讓她自己走,很少抱她,每天上下樓時我習慣性地數數。每下一級台階我都會說一個數字“1、2、 3、……”開始是我自言自語地數數,但沒過多久,每當上下樓時女兒便很高興地開始和我一起來數,這樣經過一段時間,1歲半時,女兒已經可以熟練地從1數到100了。

很多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後都要專門抽出時間來教孩子。可是要克服工作一天之後的疲憊來潛心教導孩子,是需要超人的耐力的。在自己的心情和態度都大打折扣的時候,去輔導孩子學習難免會出現情緒問題,同時也會生出許多的抱怨。從另一方麵說,強迫孩子記憶他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識,隻會使孩子的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而在短時間內出現“疲軟”,於是孩子厭學的那種逆反心理就會升騰起來,將知識拒於千裏之外,接著他們或許會喪失學習的強烈願望。其實在家裏,父母與孩子在學習方麵的交流不像學校那樣“程式化”,很少受時間、地點、場合、條件的種種限製,可隨時隨地進行,“遇物則誨相機而教”。在吃飯、閑談或做家務勞動等活動中都可以進行。父母時時刻刻都在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很多方麵的學習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種教育方法表麵上看是無意識的,而恰恰也是無意識的教育,才更易於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為明顯,同時不會讓孩子感到很枯燥。

學習的機會就在身邊

學習的機會就在身邊,當孩子走在路上,感到微風吹過,看見樹葉晃你看他們眼裏光彩流動,你知道他們在思考、在觀察,學習就開始了。

夏天的一個周5歲的毛毛去公園玩。夏日的陽光一大早就開始散播波它的能量照的人睜不開眼。這時,毛毛跑到了我的身後。我便問他:“毛毛,怎麼了?”毛毛哈哈大笑對我說:“太陽晃死我了’,不過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到你身後走就不怕了!”原來小毛毛為找到了一個躲避陽光的辦法而高興呢。我問他:“為什麼你站在我的後麵就不怕太陽了?”毛毛毫不猶豫地對我說:"因為太陽從那個地方照過來啊c他指著東方:我站在你身後的影子裏光就照不到我了。,,我對他點了點頭。在之後的散步中,毛毛一直跟在我身後走,同時為他的好辦法而高興。到了大約10點半毛毛離我越來越近,幾乎貼在了我的身上,這時我又問他:“你怎麼離我這麼近啊?我走路會碰到你的!”毛毛對我說:“我隻有與媽媽貼得近一點才不會被太陽曬到啊!”毛毛的回答使我有了想法: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呢。於是我便讓毛毛觀察了太陽的位置,又讓他觀察了我的影子,果然他發現太陽升高了,媽媽的影子也變小了,所以隻有緊貼媽媽才不會被曬到。同樣的問題我又在不同的時間問他,他都會發現太陽的位置和影子有不同的變化,每次我問他,毛毛的積極性都很高。一天的公園遊戲結束了,毛毛不但很快樂,而且通過親身的體驗知道了太陽上升變化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學習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稟賦,光線的變化規律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是有些困難的,但如果我們把他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聯係起來,啟發孩子去思考,孩子的學習就會手到擒來。善於捕捉學習的機會的父母能讓孩子在很自然、很放鬆的情境下開展學習,他們的興趣會很高,學習的效果也會很好。

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很好的教育時機,隻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孩子身邊處處是學習的機會。抓住好的教育時機對孩子實施教育,可以讓父母拋下每天都要教孩子學習的包袱。源自於生活的教育與父母刻意安排的教育或學習相比,既讓父母感到相對輕鬆,又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靈活更主動。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學習的經驗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需要一些時間,所以父母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

我的寶貝今年6歲了,快要上小學了,現在它可以自己讀文字的書,讀報紙,認識很多的字,我從沒有專門地教他認字,而是從他很小的時候,每當帶他出去玩,看到周圍的字就會念給他聽。每天坐車去幼兒園的路上,一路上我都會給他念車站牌、廣告牌、各個飯館小店的名字、霓虹燈上的字。我隻是每天都重複這件事,但從沒有要求過孩子什麼時候必須要認識什麼字。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沒過多久,從家到幼兒園路上的字寶貝幾乎都認識了。通過這樣的方法,寶貝認識了很多字,同時,也養成了出門就認字的習慣,隻要走在路上,寶貝的眼睛就不夠用了,會不停地念著自己認識的字,遇到不認識的馬上就會向我提問。經過幾年的時間,寶貝認識的字越來越多。

孟子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又本者如是,是之取爾。”這就是說,從源泉湧出的水,晝夜不停地向東流去,一步一步地前進,最終可以流向大海。孟子以湧流來比喻學習知識的過程,這也正說明,學習是從生活開始逐步積累的。

學習本該是件快樂的事情——不僅要讓孩子快樂,父母也要快樂。不管孩子學習什麼,我們都要和他們一起去探索和發現。我們的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探索與學習的熱情之中,無論他們是在跟蹤行進的蟻隊,還是在定定地琢磨水泥車上的機械結構;無論他們是在反複擺弄彩色的積木,還是在折一張破舊的紙片……都是在探索一個他所未知的領域。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學習,都需要孩子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磨礪自己。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請不要操之過急,人的身心發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學習知識,不是任意地增加學習內容就可以奏效的,孩子們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針對不同學習內容的學習策略,例如:聽的技巧、觀察的方法、記憶的方法、提問的能力、書寫和表達等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家庭教育資料卡

當孩子年幼的時候,需要藉著爸爸媽媽的幫助來了解世界。他們的好奇心是推動他們沉思、探索的催化劑。父母們是促使孩子好學、思維敏捷和善於觀察等學習才能形成的工程師。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孩子們的遊戲,正確引導,不要拒絕孩子因好奇而提出的問題。不妨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大量的閱讀將給孩子們的思路以廣闊的前景。

遊戲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講,依然是一扇明亮的窗戶,關於周圍生活的大量活生生的知識和概念的洪流正是通過它湧進兒童世界的。不論你怎樣講,遊戲終歸是點燃孩子探索和求知火焰的火花。

給孩子一雙慧眼

幸福父母法則

觀察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對於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注意力、創造力等方麵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會孩子通過觀察進行學習,無疑是給了孩子一雙智慧的眼睛。讓他們在學習中能夠隨時積累自己和他人的經驗,能夠清晰地洞察事物的本質,善於發現問題,並積極地提出有創意的設想。

我很喜歡和兒子一起看一個名叫《比克曼科學世界》的電視係列片。我們一起看科學怪才比克曼和他的助手莫麗斯小姐與灰老鼠做著各種有趣的科學小實驗。通過觀看這個生動的節目,我和兒子了解到了:慣性是如何把盤子裏的麵包和牛奶甩出去的;為什麼釘子會沉到水裏而輪船比釘子重許多卻漂浮在水麵上;馬桶衝廁的原理是怎樣的;鍾乳石是如何形成的……

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沒有親身實踐,而隻是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就學習到了如此多的科學知識呢?很顯然,嚐試並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不必經過親身體驗,隻需要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就能學到複雜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學習的方式就是觀察學習。相對其他學習方式而言,觀察學習讓孩子們能夠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嚐試錯誤;也能夠減少反複強化學習的過程,節省學習時間;此外多角度的觀察和審視,也有利於孩子間接體驗的豐富,思維的拓展。

觀察是智慧之母

孩子的察的能力在他們的學習品質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觀察是智慧之孩子通過身體的各個感官來認識和接觸世界,感知能力有缺陷的孩子就不能正常地認識事物。所以感知是認識的開端,學習的基礎。

美惠喜歡春天,因為她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顏色。每到春天的時候,美惠就央求媽媽帶她到媽媽教書的學校走走。上小學一年級的那個春天,美惠照例來到媽媽的學校散步,她非常興奮地發現種在生物實驗室的含羞草的葉子會收攏,紅色的柿子椒生吃也很甜,還有水螳螂居然會順著樓梯跳到二樓……這一切都讓她感到無比興奮。回到家她寫了一篇觀察日記:“今天我來到了我媽媽的學校。這裏真大呀,東西有500多米長。我和媽媽在校園裏四處走了走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我覺得媽媽的學校真是一個多彩的世界!”

孩子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詞彙。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運用。如果我們能夠帶著孩子多看看、多想想、多問問,讓他們在實踐中去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發現新的東西,得出新的結論,才能使學到的詞彙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和運用。

從上小學開始,學生參觀遊覽動物園就得寫觀察日記。不善於觀察的孩子往往會在他們的日記中寫下類似於“動物園裏動物真多,人比動物還多。”“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的平淡的句子。會觀察的孩子就會把他們的所見所聞描述得很清楚。這往往是與他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接受的觀察訓練有密切關係的。

上五年級的小敏是這樣記錄她在動物園的見聞的:“今天我和 媽媽一起去動物園。我看到一隻高大的長頸鹿正在吃草。當時我 想:這隻長頸鹿會不會吃山楂片呢?我就試著掏出了媽媽給我的山 楂片喂給它吃,它竟然律津有味地吃起來了。看來長頸鹿不僅能吃 草,也能吃山楂片。從這件事情裏我知道了,許多事情需要我自己去嚐試才知道結果。”

觀察學習是按照一定的學習目的,有計劃地細致察看,並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的學習過程。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要帶著觀察任務積極地思維,持久地關注觀察對象,並借助自己過去的經驗來思索尋求答案。觀察的能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好奇心是開啟觀察之門的金鑰匙

有一天,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生病了,他躺在床上偶然間看到牆 上貼著一張世界地圖,覺得非常好奇,於是就仔細地觀察起來。他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大致可以吻合在一起,巴西東 端凸出部分,與非洲西部凹進去的幾內亞灣可以正好拚起來。不久 以後他又發現某種恐龍化石在大西洋兩邊的美洲、非洲都有出土, 恐龍無法跨越大洋。另外在美國和歐洲還發現了同一種蚯蚓。由此 看來,過去世界上的大陸應該是連成一片的,由於地殼運動才分開 成五大洲,他終於創立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好奇心是開啟觀察之門的金鑰匙,孩子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的神秘、有趣跡象,這是創造力的體現。魏格納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通過看地圖發現了大陸漂移的跡象。保持孩子高度的好奇心能夠帶給他們思維的靈感,推動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觀察活動,在觀察的同時進行思考,並在觀察活動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北方的冬天是很寒冷的,室內會有暖氣。但是密閉的門窗會阻 滯空氣的流通,造成室內病菌的滋生。為了防止孩子們生病,幼兒園的保育老師時常會將一碟對了水的醋放在暖氣片上烘烤,用蒸發的醋酸來熏屋子,起到消毒的作用。4歲的小睿每天都看見老師端著一個小碟子塞進暖氣罩裏,他感到非常好奇。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偷偷地打開暖氣罩,取出那碟褐色的水聞了聞,他還把小手指頭伸進水裏了攪、舔了舔,酸酸的。他的這一舉動恰好被老師看見了,老師把他櫃子前,打開醋瓶子倒出一點醋讓小睿聞了聞、嚐了嚐,問他這兩種“水”有什麼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小睿在好奇心 驅使下進行的觀察和探索活動不但沒有受到老師的責罰,還讓他獲得觀察的機會,這使他更加樂於觀察和思考,並學

習到了對比、嚐試等許多觀察的好方法,培養了他良好的觀察品質。

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孩子的許多能力都是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逐步積累的,尤其是在家人一同散步、遊玩、讀書,同伴一起比賽、學習,等活動中積累的。因為這時愉 快、興奮的情緒會使孩子更專注,更樂於開放自己、接受他人。

放暑假時,小敏全家計劃一起外出旅遊,為了讓孩子從旅行中有些收獲,小敏的爸爸媽媽在一開始就和她一起討論旅行的計劃。大家一起收集景點的信息,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一同上網了解了當地的文化風俗。在行程中,爸爸媽媽經常鼓勵孩子觀察和比較不同地方的地形、植被、土壤、語言等,讓她去發現異同,思考原因,收獲自己的感受。

和孩子一起外出旅遊不僅僅是遊玩,而是一次生動而豐富的觀察教育活動。在這趟旅程中,小敏一家共同選擇了一個跟小敏近期觀察力訓練內容有一定關係的地點,並對該處主要景點、來去行程做了一定了解,謀事在先。然後在旅遊的過程中,小敏的爸爸媽媽有意指導她進行對比觀察和體驗,同她一起討論、分析、交流、記錄。一方麵在愉快的氣氛中增進了相互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麵在旅途中的觀察活動也擴大了孩子的視野,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培養了孩子觀察的品質。

與孩子的其他學習能力一樣,觀察能力也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做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訓練。

剛上學的孩子觀察和認識事物的顯著特點是範圍比較籠統,難以做細致的觀察;隨意性較大,不能集中在相對固定的目標上;並隨情緒的波動而隨時變化。未經過訓練的低年級孩子通常由於在觀察時注意力不集中,看看這又看看那,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幹擾,而忘記了起初的觀察目的。因此父母在給他們提出觀察任務時,就應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來提出直接、具體而細致的問題,如“小金魚是什麼顏色的?”,“下雨前天空中的雲彩有哪些變化?”,“桃花一般是什麼時候開?”……

父母給孩子提出觀察任務以後,就可以啟發孩子列出一個觀察任務的項目表作為提示。這個項目表能夠提醒孩子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相關內容。當孩子每觀察完一項內容後,就在相應的空格中以畫“ √”、“★”或貼小紅花、小貼片等深受孩子喜愛的方式給予鼓勵,效果會非常好。同時用文字、漢語拚音或繪畫等方式簡要記錄觀察結果,保留比較完整的觀察記錄,讓孩子養成作觀察摘記的良好學習習慣。這種目標列項的觀察方法操作簡單易行,小目標的觀察活動很契合低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並且有利於幫助孩子積累觀察知識,培養自覺觀察的學習品質。

下麵給大家舉一個目標列項觀察例子作為參考:

讓孩子看圖說話是一種很好的培養觀察能力的方法。一般來說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可以讓孩子學習看圖說話。最初孩子往往會毫無目的地東瞧西看,隨意地說出他所看到的東西,沒有組織語言,沒有順序。但是如果父母們在陪孩子一同看圖時,以提問的方式做一些指導,例如“你看這幅畫都畫了些什麼呀?”“你從這幅畫裏都看出什麼了?”……孩子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的問題所指的內容上來。開始的時候,由於孩子們的思維比較分散,他們可能會表述幾種不同的答案。這時,我們千萬不要急於下類似你怎麼這麼麼粗心”、“你的觀察力真差”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把問題進一步明確一些,把提問的範圍進一步縮小,以便孩子思考、比較和描述;然後對照畫麵和孩子們一起分析他們所描述的內容,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準確而全麵地表述自己觀察的結果,不久我們就會欽佩孩子們在觀察方麵所表現出的非凡領悟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對於小學四——六年級的孩子,看圖說話法仍然是一種訓練他們有目的觀察和全麵觀察的好方法。但是針對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特點和觀察能力的發展水平,就應該選擇一些色彩單一、線條簡單、情節籠統獨立畫麵讓孩子觀察,積極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勇敢地表達畫麵所蘊涵的內容,著重提高孩子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此外父母指導孩子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習比較事物的特征,尋求事物的異同,並試圖發現它們之間的聯係,可以提高孩子們在觀察中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由於孩子在比較觀察活動中顯示出了較強的年齡差異性,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訓練方法。對於學齡初期的孩子,重點要放在求“同”的訓練方麵,指導他們找出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例如,孩子對小蜜蜂感興趣的時候,不妨帶領他們在自然界中

仔細觀看小蜜蜂的外形、飛行姿態、生活習性等,還可以到圖書館、網絡上查找一些文字、圖片資料讓孩子進一步了解小蜜蜂,並把自己的觀察結果與資料對比。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提示孩子們思考:自然界中和小蜜蜂長相相似的、頭上有一對觸角,背上長兩對翅膀,身上長有三對足的昆蟲還有哪些?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觀察的興趣大大增強,就會用盡渾身解數,進一步深入觀察和比較,去探尋神奇的昆蟲世界。

隨著尋找“相同點”經驗的積累,孩子們會越來越多地關注到事物間的不同點。到了小學中年級階段,我們就可以重點引導孩子們學習尋找事物間的差異,並學習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正是這些求同尋異的觀察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分析問題、比較事物、歸納觀點的能力,這也是對孩子探索精神和創造思維的啟蒙。

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觀察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對於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注意力、創造力等方麵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會孩子通過觀察進行學習,無疑是給了孩子一雙智慧的眼睛。讓他們在學習中能夠隨時積累自己和他人的經驗,能夠清晰地洞察事物的本質,善於發現問題,並積極地提出有創意的設想。讓孩子用它們清澈的雙眸去探尋世界吧,這會啟迪他們的智慧。

家庭教育資料卡

學齡兒童觀察能力發展的特點

兒童觀察力的發展水平隨年級增高而提高,小學兒童觀察能力的發展有如下特點:

一、在觀察的目的上有著從分散到集中的發展趨勢。

初入學的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以及能夠給他們帶來較強感官刺激的事物關注過多。他們一般還不會獨立地給自己提出觀察任務,也不能主動地排除幹擾,集中注意觀察的目的,完成老師提出的觀察任務。因此,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參與觀察活動的時間很短,並且錯誤率較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到了小學中年級,孩子們在這方麵的水平會有所改善,但提高不會很多。

二、在觀察的精確程度上有著從模糊到準確的發展趨勢。

低年級的孩子觀察事物往往隻看一個大概,籠統而模糊,一般隻能說出事物的部分屬性,而不能發覺事物之間細微的差別。例如,在剛學背書時,常常不是多一個字就是少一個字,也不能準確地斷句。到了中年級以後,孩子們觀察的精確程度就會有顯著的提高。

三、在觀察的順序上有著從零碎到係統的發展趨勢。

由於目的不明確,低年級的孩子觀察事物很零碎,常常東看看西看看,看到哪兒算哪兒。中、高年級的孩子們在觀察的順序上則有很大發展,他們一般能夠比較係統地觀察,而且在表述觀察的情況時能伴隨較深入的思考和加工,簡單地組織語言,使之更加係統。

四、在觀察的深度上有著從淺顯到深刻的發展趨勢。

低年級的孩子往往隻注意事物表麵的、明顯的特征,而難以看到事物之間的聯係,更不善於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對所觀察的事物難以做出整體的概括。隨著抽象思維的發展,中年級的孩子觀察得就比較有深度。而高年級的孩子則表現為能夠正確判斷事物的性質。

可以看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觀察能力的各方麵水平都較低,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到小學中高年級時,他們的觀察水平已有明顯的提高。

讓孩子盡情地畫吧

幸福父母法則

繪畫可以使孩子的心靈變得更加敏銳、細膩和富有情感。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聰慧,就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用藝術的視角觀察世界的幸福。

畫畫是每個人在童年時期都會自發進行的藝術活動。孩子們的作品不同於成人,他們把畫畫當作遊戲,把畫筆當成玩具。孩子們的畫看似是隨意的大筆一揮,但件件都是他們的精心創作,千萬別小看了他們的畫。畫畫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到極大的創作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