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暢想未來(2 / 3)

信號不大好

想當初,星際電話剛一問世,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到目前為止,已有數千名天文愛好者撥打過電話,平均每個電話的時間長度大約為三分鍾。然而,並沒有一個撥打者如願收到過外星人的回電。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專家認為,星際電話的信號能力太弱了,根本無法抵達銀河係中的其他星球。一般情況下,要接收清楚它的聲音信號,最遠不能超過兩光年的距離。可是,距地球最近的太陽係外恒星——位於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距離地球就要超過四光年。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對於它發出的信號,外星人根本就不願意理睬。總之一句話,通過星際電話,和外星人取得聯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實上,由於距離太過遙遠,即使外星人真的存在,並且收到了你的電話信息,等到他們給你回複時,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

神秘的來電

對於星際電話,有人歡喜有人憂。一方麵,它有眾多的粉絲支持,另一方麵有科學家大潑冷水。但是,想和外星人通話的人仍然大有人在。那麼,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存在,人類是否真有可能和外星人通電話呢?

在過去,有人曾接到過一些來源神秘的外星電話。其中,包括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傑克?薩法蒂。據薩法蒂回憶,在1952年,當年他12歲。一天家中電話鈴響了起來,他抓起聽筒,結果聽到了一個有點刺耳的陌生聲音。這個聲音介紹說,自己是一架UFO上的計算機,它想給薩法蒂看一些東西,讓他趕快做一個決定。

當時,薩法蒂嚇壞了。他向朋友講述了這個奇怪的電話,幾個朋友聚集到他的臥室中,等待另一次“第三類接觸”的到來。但結果什麼也沒發生。朋友們嘲笑說,這個故事是他有意杜撰的。

然而,薩法蒂的母親卻證實,這些神秘電話的確存在。有專家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卻發現,接到這些神秘“UFO電話”的人大有人在,絕非薩法蒂一個。這種神秘來電是有人故意的惡作劇,還是真有外星人想和人類通話,就連專家們也一頭霧水,解釋不清楚。

妙妙果味派

和UFO打照麵

假如在放學的路上遇到了UFO,你該怎麼辦?美國空中現象研究會地區調查員威恩拉波堤認為你應該做到下列幾點:

1.記下你看到飛碟時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2.記下它的飛行路線,並留意它和地上景物的相關位置。

3.用手指指著不明物體,粗略估算一下它的大小。

4.注意UFO的特征、顏色、記號等,並注意它如何飛行,仔細聽聽聲音。

5.注意對無線電、路燈、時鍾等的影響;觀察周圍小動物的反應。

6.如果你正好有相機,趕快拍照,順便把目擊者也拍下來。

7.寫下所有能記得的一切——時間地點和日期,能畫個圖最好。

8.如果飛碟著陸,不要走近它。因為有些飛碟會用微波與放射線照射地麵。要等它離去,再偵察地麵,注意被壓的草、燒焦的地麵和留下的一切痕跡。

180-181 設計你的太空城

誰說沒有空中樓閣?人們早就建成了飄在太空中的樓閣——國際空間站。相信過不了多久,人們多年夢想的“天上宮闕”就可能成為現實,這就是太空城。未來的太空城究竟是什麼樣子,咱們一起來設計吧。

旋轉著的大圓筒

這是一座圓筒形的城市,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巨大的車輪。它長32千米,直徑6.4千米,居住麵積為1300平方千米,可以住十幾萬人。如果你步行,從城市的這頭走到另一頭,得花六七個小時。它是全封閉的,生活環境和地球完全一樣,具有跟地球相同的重力作用。否則,生活在那裏的人和物,都會因為失重飄蕩在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了。

那麼,怎樣產生重力呢?旋轉。這個大圓筒以中軸為旋轉軸,每分鍾自轉一周,使得圓筒內壁產生一股離心力,這正好跟地球表麵的重力相等。圓筒的內壁也是城市的地麵,因此,生活在那裏的人,感覺跟在地球差不多一樣。無論站在哪兒,你的頭頂都正對著圓筒的中軸線。而在地球上,你的頭頂可是藍天白雲。

在天窗上裝鏡子

為了使內部陽光充足,可以將大圓筒的壁分成六大區域:三個居住區和三個天窗區。居住區和天窗區交錯排列,一個居住區和一個天窗區相對。

每個天窗的外麵,都裝著一麵長長的鏡子。它們是由電腦控製的,按照一定的規律轉動,可以將照射到它上麵的太陽光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到太空城裏去。鏡子隨同大圓筒一起旋轉,通過調節反射角度和天窗玻璃的色調,居民不僅能看到蔚藍色的“天空”,還能觀賞到日出和日落。這樣,就有地球老家的感覺了。

過把旅遊癮

太空城劃分成行政區、住宅區、文化區和商業區,最大的是遊覽區。遊覽區裏有蜿蜒起伏的青山,有潺潺不斷的綠水;花草遍地,果樹成林。沒有灰土的公路上,奔馳著沒有噪音、不排放廢氣的車,環境比地球強太多了!

而且,你也不會感到很擁擠,因為1300平方千米的居住麵積,相當於半個瑞士那麼大。想象得到嗎?天空中白雲朵朵,河麵上白帆點點,樹林裏百鳥齊鳴,草原上鹿兔嬉戲。此外,這裏還有一個特別景致:透過天空中的浮雲,你能隱隱約約看到頭頂上的“地麵”,那裏的山峰、樹木、房屋和行人都是頭朝下倒立著的,真奇怪。

特別的工廠和農場

人在太空城中,食物從哪裏來呢? 在圓筒的頂部,有一大圈茶杯模樣的結構,那就是農業區,有大約400平方千米耕地。不過,農業完全是工廠化的。自動化農場自動向農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和肥料,一年可以收獲四五次,產量比地球高好幾倍。牲畜和家禽也長得比地球上的大。農產品自給自足完全沒有問題。在太空城裏投資搞農業,你一定最具商業眼光。

另外,太空城設有一批工廠。由於可能排放廢水和廢氣,會汙染環境,所以工廠區都設在圓筒的兩端,遠離生活區,與生活區隔絕。在圓筒的中軸部分沒有離心力,是一個失重的區域。利用失重的特殊條件,工廠可以生產出在地球上無法生產的東西,比如冶煉難熔金屬、提煉非常純淨的大塊晶體、製造輕得能浮在水麵的泡沫鋼等等。

到月球上取材

這麼好的太空城,是怎樣建成的呢?很費勁,起碼得幾百萬噸建築材料,這些材料有95%可以從月球找到。因此,在建太空城之前,應該先開發月球。

科學家估計,隻要派150個人上月球,每年就可以開采100多萬噸礦石。將礦石用磁發射裝置拋射到空間冶煉廠,利用太陽能加熱、冶煉,加工成鋁材、玻璃等各種材料和構件,然後,再派出一批工人,主要是太空機器人,到軌道上去進行高空作業,裝配建造太空城市。這樣,一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太空城,就像搭積木一樣,一點一點地被壘出來了。

妙妙果味派

移民太空源於一道物理題

20世紀70年代,“阿波羅”登月工程完成後,美國一名物理學家設計了一道題,對建造太空棲息地的可行性進行計算分析。他們設想的太空城市呈圓柱形,直徑8千米,長34千米。美國宇航局對此非常感興趣,於是,資助他們進行深入研究。

182-183 打個“星的”去火星

現在,和探索月球一樣,火星也是個大熱門。但是,通往火星的旅途異常艱險,以至於連美國宇航局這樣的大戶都有些望而卻步。既然乘著宇宙飛船去火星不是明智之舉,那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案呢?有科學家建議,可不可以把小行星變成自己的坐騎,當成一個天然的、奇妙的防輻射星際旅行工具呢?這裏有兩個版本的方案可供選擇。

版本一:做一回寄居蟹

我們知道,寄居蟹為了保護自己,常寄居於死亡甲殼動物的殼中。人類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在小行星上挖洞寄居,搭乘小行星去火星。

首先,捕捉一顆同時經過火星和地球的小行星。其次,當這顆小行星飛近地球時,宇航員可以先乘坐飛船升空,降落在這顆小行星上。再次,為了防止遭遇太空輻射,宇航員們可以在這顆小行星上挖一個洞穴,將飛船塞進這個洞中。然後,將洞口用小行星上的泥土物質覆蓋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保護性的洞穴。這樣,寄居洞內的宇航員們就可以開始六個月到十個月的火星之旅了。

版本二:泥土保護

不過,對於人類來說,免費搭乘固然很誘人,但安全顯得更重要。為此,還有另外一種代價高的方案。

在這一版本中,飛船不會降落在小行星上,而是盤旋在它的附近。宇航員或機器人將通過太空漫步的方法登陸小行星,將小行星上的一部分泥土物質挖掘出來,然後帶回飛船上,塞進船體周圍的空殼中。這些泥土將形成一個完美的保護盾。由於不需要從地球上帶出來,而是從小行星上直接挖取,所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風險也很大

當然,這兩個方案也有值得擔憂的地方。在小行星上挖洞可能會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這將導致搭乘的宇航員錯過了登陸火星的機會,永遠到不了火星。更為嚴重的是,這顆軌道被改變的小行星將來可能會和地球相撞。

還有一個問題是,小行星表麵的物質也許並不容易處理。比如,那顆名叫Itokawa的小行星,它的表麵是碎石狀物質,而不像月球表麵那樣,是一些顆粒細小的沙狀物質。如何將這些烏合之眾組成嚴密的防護罩,對宇航員來說,這是一個挑戰。另外,靜電問題麻煩也很多。太陽紫外線會在小行星表麵引起電荷積聚,導致小行星上的物質像口香糖一樣,粘在飛船甚至機器人的體表上,給挖掘工作帶來困難。

怎樣的條件最合適

在數量眾多的小行星中,選擇合適的一顆相當不容易。不是每顆小行星都能入圍,我們所需要的小行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出身,軌道要同時經過地球和火星;其二,外表,表麵物質要類似於月球的沙狀泥土,這樣比較容易操作;其三,性格,它不會與太陽紫外線發生靜電反應;其四,素質,不含有重元素。因為重元素和宇宙射線碰撞時,會產生一種危險的次粒子。雖然條件比較苛刻,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顆小行星入圍了。可見,小行星家族中還真是“星才濟濟”呀!

妙妙果味派

穿越恐怖地帶

和科幻電影裏的情節不同,小行星帶其實是相當荒涼的區域。雖然與太空中其他地方相比也算是繁華了,可是依然“地廣星稀”。一般來說,較大的小行星(能夠對宇宙飛船造成較嚴重損傷)之間的間距大約有200萬千米。

盡管它們成群地集結在一起(稱為小行星族),但如果你的飛行技術過硬,穿過這樣的小行星帶也不是太難。事實上,哪怕你隨便挑選一條路線,隻要能看到一顆小行星,就算得上你走運了。

184-185 太空要建發電站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是個巨大的火爐,在太空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到達地球,就變成了光和熱,滋潤著世間萬物。其實,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熱水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在地麵上利用太陽能也有缺點。比如,容易受黑夜、陰天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因此,太陽能接收有限。這種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該怎樣高效地利用它呢?

人造太陽能發電衛星

科學家提出,最劃算的方法,就是上太空去,在天上建立一個太陽能電站。我們知道,由於沒有大氣層幹擾,宇宙空間的太陽能比地麵上強烈多了。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1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地麵上接收到的不足1000瓦,而在大氣層以外,卻高達1.4萬瓦。要利用太空太陽能,這就有必要設計一種太陽能發電衛星。

微波傳輸當線纜

這顆衛星其實是一顆地球同步衛星。它運行在距地球3.6萬千米的高空,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正好是23小時56分,差不多一天時間,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因此,從地球上看,它仿佛是一動不動的,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上。可以想象,在那麼高的軌道上,沒有空氣,更沒有烏雲擋日,發電效率比地麵電站高多了。

這種衛星發電站的原理是什麼呢?就是用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不過,它攜帶的太陽能電池板麵積巨大,可達100平方千米以上。當然,它產生的電能也相當驚人,達到200萬至2000萬千瓦。這麼大的發電量,恐怕連地球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超不過它。

但是,這樣多的電能怎麼傳輸到地麵呢?用電纜顯然不行。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微波傳輸。微波是一種電磁輻射,可以通過地球的大氣層傳輸,能量損失也不大。這樣,在太空和地麵之間,就建立起一條看不見的巨型電纜。在地球上,地麵接收天線陣一字排開,那是一群蜂窩式排列的建築物,可以捕獲微波能量,經整流後,接入高壓直流電網,供給用戶。這些天線陣分布在一個橢圓區內,麵積也為100平方千米,壯觀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