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又過去了五年,易天行11歲,小學畢業了。心柔讀初中二年級。
易大爺和葉梓萱兩人,一個是快七十歲的老人,一個女人,日子雖然有點辛苦,但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最讓二人感到欣慰的是,這兩個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尤其是心柔以總成績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初中。而易天行隨著年歲的長大,對革命英雄的故事更加感興趣,受爺爺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且在射擊方麵也表現出比較不錯的天賦,曾用鳥槍打下過天上的鳥,和破壞莊稼的野豬。但卻讓母親葉梓萱感到不安。
她那根脆弱的神經,再也經不起一點點的牽動。
然而在孩子的發展方向上產生了分歧,易大爺和葉梓萱在心柔的發展是一致的,隻是希望心柔能上一所好的大學,有一個好的前程平安喜樂的過一生。而分歧主要集中易天行的身上。作為失去丈夫的妻子,把希望寄托在兒子上,不希望兒子再有一點危險。不想讓易大爺在講什麼過去打仗的故事。來讓孩子再走上危險的道路。
對於有過軍旅生涯的葉梓萱來說,也曾受父親的影響並且從軍,從而結識了易千封,從軍生涯帶給她不知是使命責任還有愛情,可是那時的她還沒有經曆喪失親人的苦痛,也還不是孩子的母親,現在的她隻求自己這一雙兒女能平安長大。於是她決定找易大爺談一談。
這天吃過晚飯,易大爺還像往常一樣,對著昔日戰友們的照片說一些生活瑣事,“老李呀,現在的生活可好了,昔日裏咱們所憧憬的家家有田種,有飯吃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咱們的國家在黨的領導下日益富強。連這個小山村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你還記得嗎?咱們長征時曾路過這裏,你要是還活著那該多好呀?”
易大爺對著另一張照片說:“老王呀,你當年不是最愛吃紅燒肉嗎?可是你雖然愛吃,可是我猜你吃是你說過火燒肉卻從來沒吃過吧。現在即使是在一個小村子裏,也能吃上肉呢。可惜你沒看到,當年咱們夢想的圖景,一點點實現了。”說著這位易大爺又一次淚眼婆娑了,當年痛失戰友的時候他沒有流淚,因為他知道有些理想是用生命來實現,有些信仰是用生命去捍衛的。
葉梓萱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她都少次想說出來,都少次都無法說出口。可自己該怎麼辦,能怎麼辦,難道在老人心裏,隻有信仰或者說對國家的忠誠,那麼家人在老人心中又有怎樣的位置,畢竟這個家為了國家已經盡力了。可是她不知道怎麼像老人開口,她也聽過傳統故事,什麼盡忠報國,嶽母刺字之類的故事,她也信仰共產主義,但到了自己兒子身上真的很為難,她不知道丈夫如果活著會怎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