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西部經濟發展過程及規律時,不能不考慮到技術創新對西部經濟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已成為當代經濟變革的核心與動力的情況下,是不能無視技術創新的作用與意義的。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人們總是將技術看做是經濟發展過程的外生變量,在對相對滯後的西部經濟發展進行具體研究時,人們也常常從傳統區域經濟學觀點出發,忽視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從當代西部經濟發展麵臨的挑戰來說,技術創新都應該成為發展西部經濟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技術創新有理由成為西部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思路。
一、技術創新的背景
(一)技術創新的概念
技術創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來的。1912年,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把技術創新置於他的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地位。當時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括五個方麵的內容:生產新品種;引入新的生產方法;開拓新市場;開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組織形式。熊彼得以後的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技術創新進行了探索,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的認識,也較熊彼得時代更深入,技術創新的內涵大大豐富了。80年代以後,創新理論研究大大向前推進,特別是瑞典經濟學家蘭德瓦爾提出的“國家創新體製”理論,使人們對技術創新中企業、大學、研究。所和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機製網絡有了新的認識。90年代以後,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技術創新理論便躍到前台。因為在知識經濟中,技術創新起著核心的作用。正如江澤民同誌在講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時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鑒於此,各國都加緊對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但時至今日,對技術創新仍未形成嚴格、統一而公認的定義。經濟學家從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變化以及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出發,把它定義為生產函數的變化;企業管理學家從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實際影響出發,把它看做是企業家進行開拓的有組織的活動與有效的工具。而從市場角度看,則把技術創新定義為一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第一次商業應用。盡管人們對技術創新內涵的認定尚有歧義,但對其基本含義已形成共識,即廣義的技術創新,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開發創新等技術領域的創新,也包括組織創新與製度創新等管理領域的創新。
(二)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隨著20世紀的即將結束和21世紀的來臨,世界將迎來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經濟時代。西方發達國家正向知識經濟邁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底報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以上已經是以知識為基礎。1997年,美國經濟增長動力的1/3來自信息產業,1994年至1996年,高技術產業對美國國內產值的貢獻率達到27%。1997年,OECD新版《奧斯陸手冊》中強調:“當今世界,知識以其各種形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那些有效地開發和管理它們的知識資產的國家發展得更好。擁有更多知識的企業比知識較少的企業在整體上運行得更好,具備更多知識的個人得到收入更豐的工作……因此,政策框架上應主要側重於OECD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的創造與應用能力。”在知識經濟中,創新起核心作用。尚處於工業化前期的中國西部地區正麵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的挑戰要求西部經濟必須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西部地區經濟接人知識經濟的惟一接口。
隨著現代交通的日益發達,通信技術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人為貿易障礙的消除,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世界貿易量猛增。90年代的前6年裏,世界貿易的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的三倍。跨國投資也大幅增長。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也使得競爭更趨激烈。這種競爭背後的決定性因素是技術和人才。巨大的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和國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力圖在競爭中站穩腳,以應付激烈的國際競爭。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西部經濟最終也將直接麵對國際市場。因此,隻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使西部經濟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中國國家創新體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