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產業結構狀況與特征
(一)西部基礎產業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自80年代以後,國家投資大幅度傾向於東部地區,西部原本落後的交通設施、運網體係、郵電通信、航空、農業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等同東部的差距逐步拉大。如1985年東部貨物周轉量為3411.1億噸公裏,占全國的21.2%,西部貨物周轉量為1928.8億噸公裏,占全國的12%,西部比東部低9.2百分點。1997年東部貨物周轉量為9503.7億噸公裏,占全國的24.9%,西部貨物周轉量為4234.1億噸公裏,占全國的11.1%,西部比東部低13.8個百分點。說明經過12年的變化,西部同東部相比,貨物的運送能力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西部比東部又減少了4.6個百分點。
(二)城鄉產業的“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嚴重製約了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
相對而言,西部城市同東部城市經濟發展差距要小,而兩者農村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效益差距要大得多,特別是西部鄉鎮企業同東部沿海地區差距更大。90年代中期以來,西部鄉鎮企業年從業人員在1500萬一2000萬人之間,鄉鎮企業430多個,分別是東部的45%和30%;1997年營業收入2403.8億元,僅相當於江蘇省的40%左右。東部鄉鎮企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西部地區農村仍以種植業為主,非農產業程度低,發展緩慢,嚴重製約了西部產業的優化和調整,城鄉差距仍比較明顯。
(三)西部能源、原材料工業比例偏離,輕工業與加工工業發展不足。輕重工業發展失衡
西部地區自50年代以來,以三線建設為主的工業,不僅奠定了本地區工業生產的基礎,而且確立了本地區以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係,重工業至今仍然發展較快,而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輕重工業比例失調。1997年,西部地區輕重工業單位數之比為1:1.06,產值之比為1:1.82,而東部地區輕重工業單位數之比為1:0.93,產值之比為1:31。如果以霍夫曼係數作為衡量指標,西部霍夫曼係數為0.59,東部則為0.75。而按照霍夫曼工業化階段指標規定,當該係數小於1時,表明一國或一個地區已達到了工業化成熟階段,其中我國西部的工業水平比東部還高,實際絕非如此。原因何在,就是西部過分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的效益不佳,輕工業發展緩慢所致。
二、西部產業結構的國內、國際比較
三次產業的構成及其比例,不僅反映著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也反映著一定時期該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進步程度。有學者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曆了如下幾個過程: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按照這一標準,西方發達國家在70年代末期就實現了第五階段的任務(1978年,其三大產業構成為26.6:25.1:48.3)。而我國西部,甚至東部目前仍未達到該水平,隻相當於第四階段的狀況,即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1993年,我國三大產業構成為:21.2:51.8:27。1997年,西部產業結構比例不僅無法同國外發達地區相比,就是同國內中東部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參照國際產業結構演化的第四階段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情況看,我國西部同樣和其他地區一樣,處於工業化時期,但各產業的情況各有所不同。從西部產業構成來看,隻有第三產業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比中部高2.2個百分點,但同東部相比,則低0.7個百分點。另外,西部第一產業比重高達25%以上,比東部高出近2倍,表明其社會仍在工業化的初期,農業及其產值此重高,自然經濟特征仍比較明顯。與此同時,西部第二產業比重又比東部中部分別低12.2個百分點和4.5個百分點,足見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西部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同東部的差距仍在拉大,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