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桑葉
桑葉又名鐵扇子,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的葉片。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南部育蠶區產量最大。秋冬間霜後采收。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脆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歸經】
苦甘,寒。入肺、肝經。
【成分】
桑葉含芸香甙、槲皮素、異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萄苷、微量的β-穀甾醇和菜油甾醇、β-穀甾醇-β-D葡糖苷、蛇麻脂醇、內消旋肌醇、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和蛻皮甾酮、溶血素、綠原酸。揮發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已酸、異已酸、水楊酸甲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丁香油酚。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棕櫚酸、檸櫚酸乙酯、三十一烷、羥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門冬氨基酸和穀氨酸等氨基酸,並含維生素C、穀胱甘肽、葉酸、5-甲酰四氫葉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腺嘌呤、膽堿、胡蘆巴堿以及銅、鋅、硼、錳等微量元素以及MoruseninA、B和一環己烯基黃酮。
【功用主治】
(1)祛風清熱、涼血明目、降壓降脂。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2)桑葉中含有多種美容功能因子,能治黃褐斑、壽斑、落發白發、未老先衰及皮膚疾患。臨床上已用與蚤休、生地、枇杷葉、生甘草等配伍,水煎服,治療紅斑類皮膚病,並用100%桑葉注射液肌注,治療下肢象皮腫。
【文獻摘要】
(1)《本草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2)《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3)《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麵浮腫。”
(4)《本經》:“除寒熱,出汗。”
(5)《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美容的功能因子及其作用】
(1)桑葉中所含的甾醇,對皮膚有很好的滲透性,可以保持皮膚表麵的水分,促進皮膚新陳代謝,抑製皮膚炎症,可防止日曬紅斑及皮膚老化,還有生發養發等功能。
(2)桑葉內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一種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能減少細胞內脂褐素的蓄積,消除麵部黃褐斑、壽斑等黑色素的沉著,並使白發減少或返黑;還能減少或消除麵部皺紋,使麵部滋潤,容顏常駐。
(3)桑葉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能擴張血管和外周毛細血管,使血管富有彈性,增加活力。血液通暢,肌膚因得到足夠的營養和新陳代謝而潤澤。
(4)桑葉中所含的穀胱甘肽,能防止皮膚色素沉著。
(5)桑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清除體內有害的自由基,抑製過氧化脂質(LPO)和脂褐素(LF)的形成、延緩細胞衰老、促進細胞代謝、恢複細胞活力而淡化或清除皮膚色素沉著,對黃褐斑、雀斑和壽斑有防治作用,並滋潤肌膚、增加肌膚的彈性。
(6)桑葉中所含的脫皮激素,對人體有促進蛋白質合成作用,有利於皮膚的新陳代謝。
(7)桑葉中所含的檸檬酸,能防止或消除色素沉著,使皮膚光澤細膩。
(8)桑葉中所含的葉酸,參與了血液的正常生成過程。血液的正常生成,有利於皮膚的營養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