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總重量約占人體重的16%;總麵積按人體大小而異,新生兒約0.21m2,成人約1.5~2.0m2;厚度約0.5~4毫米。它不僅具有保護、感覺、吸收、分泌與排泄、代謝、調節體溫、免疫和穩定機體內環境等功能,而且還是人體的外包裝,能傳遞人體美的各種信息。健康白皙而柔嫩的皮膚,能使人容光煥發、富有青春的魅力,勝過華麗的衣裳,更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人們越來越重視皮膚的保健與美容。為此,本章對正常皮膚的性狀特征及其揚長避短的保養措施作如下介紹,供讀者參改。
1.膚色
皮膚的顏色主要由皮膚內的色素含量、透過皮膚見到的血液色澤和皮膚表麵光線反射等多種因素所決定,其中黑色素含量的多少,是影響膚色的關鍵。膚色是人種的重要標誌之一,因而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之別。同一人種生活在同一環境下,膚色在個體間的差異,還與遺傳、性別、年齡、營養狀況和嗜好(如煙、酒)、健康狀況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父母的膚色決定子女的膚色;男性的膚色較女性深;長期大量吸煙者膚色灰暗。我們黃種人的皮膚,以黃色為基調而深淺不同。健康的皮膚應該是黃白透紅,這是內髒器官(心、肝、脾、肺、腎)功能正常,使皮膚得到充足的營養和正常新陳代謝的反映。然而,為數不少的人由於疾病或外界原因,美麗的皮膚被“病色”所掩蓋:
(1)黃色:黃疸病(尤其是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麵部和鞏膜變黃;大量食用橘子、南瓜可引起掌蹠部黃染。
(2)蒼白:貧血、消化道出血、咯血、婦女月經過多、休克、營養不良、雷諾氏病、人在高度緊張時由於交感神經而使末梢血管收縮等原因,都能使麵部失去血色而蒼白。另外,患白癜風可在麵部出現大片狀或大小不等的多處白斑。
(3)紫色:體內缺氧、先天性心髒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氰化物或亞硝酸鹽中毒等,麵色青紫或青藍色。
(4)紅色:感染傳染性紅斑病,能使麵部出現片狀變紅;感染丹毒,能使鼻兩側像蝴蝶兩翅一樣分布著紅斑;感染猩紅熱,使麵部潮紅而口周發白;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顴頰部可出現粉紅色;感染紅斑狼瘡,能使麵部出現局限性的盤狀鱗屑角化性紅斑;感染酒渣鼻,可在鼻、麵部出現紅斑或紅色丘疹;患血管瘤病,可使麵部成片或半個麵部呈鮮紅斑痣。
(5)黑色:患阿狄森氏病、長期在陽光照射下勞作、長期與瀝青、煤焦油或石油產品接觸,都能使皮膚變黑。
(6)棕黑色: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晚期,在無黃疸的情況下,臉色常呈晦暗的棕黑色。
(7)黃褐色:內分泌失調、婦女妊娠期間或受日光照射等原因,可使麵部出現黃褐斑、雀斑、壽斑。
世界各民族對皮膚的審美觀,也因人種、地域、性別和不同年代而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正常自然的膚色就是美。黃種人以黃白透紅的皮膚為美,青年女性則以白嫩、紅潤的膚色為美。白種人的皮膚為部分黃種人所夢寐以求,但白種人喜歡日光浴,卻以黝黑透紅作為膚色美的標誌。為了顯現出我們黃種人健康皮膚的真實麵目,麵帶病色的人,美容美體應先從治愈相關的疾病起步。
2.光澤
麵部及手、小腿等外露部位,在一般自然光線下,皮膚所呈現的光澤,是正常皮膚的基本特征。它來自整個表皮層含水量和含脂量的平衡和角質層的正常代謝,為內髒器官功能正常和皮膚營養充足、新陳代謝正常和保養得當等因素在皮膚外表的總反映;反之,則暗淡乏澤。營養不良、終日不見陽光,則皮膚蒼白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