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傳統節日習俗(1)(1 / 3)

春節

春節的甫來中國的春節通常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掀開序幕的,持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進行祭灶儀式。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準備辭舊迎新,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期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初始意思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這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還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作“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名,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伊始。

春節又叫歲首、歲朝、年、過年,是夏曆新年的第一天。因為曆法不同,各個朝代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樣:夏代用的是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用的是殷曆,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用周曆,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用秦曆,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用秦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用司馬遷、落下閎創製的《太初曆》,又重新運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直改用建醜的殷曆,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都使用夏曆,直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適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要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使用公曆,以公曆的1月1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確定實行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至此,春節和元旦便成為兩個不一致的節日。

春節的傳說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特別凶惡,並且長年深居海底。但每到臘月三十夜裏,它就從水底浮出來危害人類。因為這個怪獸非常厲害,人們總是製伏不了它,就不得不在除夕夜裏逃往深山,以躲避它的傷害。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夜裏,人們還準備像以前一樣逃往深山避難。這時候來了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老人對大夥兒說,今年不用上山避難,他有製伏怪獸的辦法。可是,大夥兒被怪獸嚇怕了,不敢相信,仍然扶老攜幼逃奔深山。

天黑了,怪獸“年”像往年似的闖進村落,準備危害人類。它剛想竄進一戶人家,猛一抬頭,大吃一驚——一對大紅燈籠高高掛在門上,發出刺眼的紅光!“年”最懼怕紅色,這是它的秘密!大門上不但掛有紅燈籠,而且兩扇門上還貼了紅紅的門神——門神張牙舞爪,威風凜凜,這可把“年”嚇壞了!正在它心驚膽戰的時候,又忽然傳來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一團團火光在“年”的周圍炸開了!“年”渾身戰栗,轉身就跑。原來,“年”不僅怕紅色,更怕火光和爆炸聲!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發現村裏平安無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人類降伏怪獸的神仙!神仙留給了大家驅逐怪獸的三個寶貝——燈籠、門神和爆竹。人們有了這三樣寶物,就再也不怕“年”來禍害了。

從此,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掛紅燈籠,貼紅對聯,燃放煙花、爆竹,燈火整夜通明。

傳說終究是傳說。其實,春節的來曆與古人對於豐收的慶祝和期盼有關。“年",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上麵部分為“禾”,下麵部分為“人”;在金文的寫法也與甲骨文一樣,是上“禾’’下“人”。“禾”是蘸人對於穀物的通稱,是否豐收,主要看“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再有,甲骨文中的“禾”字,看上去都顯得沉甸甸的,足以證明它象征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再進一步探究,甲骨文裏“年”的寫法,極像是在一個人的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形態……因而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年,穀熟也。”年的稱呼是從周朝開始的,至西漢才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持續到今天。

如今,春節依然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除舊迎新、合家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

年初一到初十習俗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貼畫雞、聚財。

開門炮仗。正月初一清晨,開門大吉,先放鞭炮,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霞,稱為“滿堂紅”。這時瑞氣滿街,喜氣滿門。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象征、喜慶心情的表達。對經商人家夾說,放爆竹是為了祈福新的一年大利大發。舊習認為,敬財神要搶先,放爆竹要殿後。據說,想發大財者,炮仗要放到最後才算心誠。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春節時的古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彼此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形式。古時“拜年”一詞原來的含義是向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行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平安等內容。碰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相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祝賀,稱之為“團拜”。

民問互訪拜年的行為,依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一定要帶著禮物到父母家。進家後先朝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一一跪拜。可以留下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隻朝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隻要拱手一揖而已;對方要比自己年長,仍須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作攙扶狀,連說免禮以示謙恭。這種情況通常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須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訪。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對一年來欠別人人情的(如老師、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日沒有多少來往,但能說得來,到了年節,見麵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須拘泥禮節。

如果因故未及按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拜年的習俗從漢代開始,唐宋之後很是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祝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稱“門簿”。

隨著時代的進步,拜年的習俗也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前的拜年方式外,又流行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手機短信拜年等。

占歲。舊時民間以新年前幾天的天氣陰晴來預測本年的年成。此說法源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如果當天晴朗,則所主之物豐登;當天陰,則所主之物不昌。後代傳承下來,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晴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演化成一係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習俗。

貼畫雞。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避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寫道:度朔山上有棵大樹,樹上棲隻天雞,當第一縷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所貼畫的雞,其實就是代表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身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驅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期盼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每年都來,人們就刻了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上,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用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的樣子與雞類似,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就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來源。

我國古代特別注重雞,稱雞有五德,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伴,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僅在春節時剪雞,並且也把新年的第一日定為雞日。

聚財。相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會把“掃帚星"引來,招來黴運。假如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外邊掃到裏邊。這一天還不能向外潑水和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留有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幹淨,大年初一不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隻大桶,來盛廢水,當天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是開齋日,也是米娘娘生日,又是祭財神日。這天清晨,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大多住戶家常年無供奉的財神像或牌位,就臨時到香蠟鋪請一位極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積寶財神”碼兒,或是將除夕接進的那些財神夾在木製夾子上,設一祭壇;店鋪則仍在原奉祀的“三財”神龕前設壇。這日有登門售財神像者,如不購買,隻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吉。

買賣人家祭財神通常用五宗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求當年發大財。住戶祭財神則用豬、羊肉各一方,饅頭三碗,每碗五個,湯三盅,茶水一杯。買賣人家由掌櫃的掌管致祭,住戶則由長輩掌管致祭,程序是燃燈、拈香、叩首,然後將財神碼兒放在院中錢糧盆內,用鬆樹枝、芝麻稈一同焚化,同時院中鞭炮聲似爆豆響起來。

正月初三:小年朝。

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這一天,凡是住宅周圍有井的人家,一早要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拿開,叫開井。這天又叫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掌管夏天。所以“小年朝”按例應祀祖祭神。

小年朝又為穀子生日,民間有忌食米飯的習俗,認為如有犯者,會使穀物減產。

正月初四:禁出門。

傳聞這天為灶君下界查戶口日,因而各家各戶都要禁忌外出。

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認為破五前的許多禁忌過此日都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現在有的人家隻吃兩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這樣,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彼此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回娘家。還有一種說法覺得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不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易。

迎財神。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大年初一,接著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夕,每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均可得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