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民間詞彙形式(2 / 3)

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

日落一片紅,明朝定有風。

日落西方一點紅,不是雨來就是風。

早晨下雨當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

春霧日頭,夏霧雨,秋霧涼,冬霧雪。

農耕生活

家有千棵樹,有吃又有住。

山上有得樹,水土保得住。

圈幹槽淨,牲口有病。

一畝園,十畝田。

芒種芒出,夏至禾出。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

芒種夏至邊,走路要人牽。

四月不打扇,早禾看不見。

浸死禾大小暑,冷死牛三四九。

雷打秋,對半收。

茄子開花朵朵真,大椒開花哄死人。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

頭草刮,二草挖,三草四草如繡花。

秧薅三遍黃如金,棉薅七遍自如銀。

立夏不下,高田莫耙;小滿不滿,芒種不管。

過了七月半,日頭隨山竄;吃了中秋餅,日頭滾下嶺。

養生保健

日出東海落西邊,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舊衣新褲不挑剔,好也禦寒,孬也禦寒。

喜逢老友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夫妻相守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戒煙少酒重保健,樂也釋然,煩也釋然。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琴棋書畫冶情操,憂也悠然,悅也悠然。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治病先治神,療病先療心。

藥補食補,不如心補。

朝食三片薑,勝過人參湯。

大蒜是寶,常吃身體好。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一天吃三棗,一生都不老。

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

少抽煙、少飲酒,活到九十九。

不抽煙、不喝酒,病魔繞著走。

娛樂有製,失製則精疲力竭。

交友處世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跳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情願挨一刀,不和秦檜交。

歲寒知鬆柏,患難見交情。

花香要風傳,人好要人傳。

澆樹澆根,交友交心。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寧與千人好,不與一人仇。

一時好話不可信,百年朋友見真心。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任他酒價高。

失意莫灰心,得意莫忘形。

這山望到那山高,到了那山無柴燒。

明人不用細說,響鼓不用重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一句好話三冬暖,半句惡語傷人心。

莫學燈籠千隻眼,要學蠟燭一條心。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世難求。

一日名譽千日修,千日名譽一日丟。

不怕虎長三層皮,酒肉朋友好不久。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節令不到,不知冷暖;人不相處,不知厚薄。

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

婚姻家庭

穿爛是衣,到老是妻。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

吃好穿好,不如白頭到老。

有情千裏來相會,無緣見麵不相識。

八抬大轎請不去,千裏姻緣一線牽。

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良妻。

少年夫妻老來伴,一日不見問三遭。

男人最怕選錯行,女人最怕嫁錯郎。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家有黃金用鬥量,勿如送兒上學堂。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苗好一半穀,妻好一半福。

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有情好比糖拌飯,無情好比水中油。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生活警示

教子成人傳千古,縱子作惡落罵名。

嬌養無義種,棍棒出孝子。

開弓沒有回頭箭。

穀要自長,人要自強。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

不怕別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爭氣。

枯木逢春能再發,人無兩度重少年。

色字頭上一把刀,先傷眼睛後傷腰。

溜須拍馬都一樣,看你思量不思量。

酒亂性,色迷人,為了金錢能殺人。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獲。

路要自己走,關要自己闖。

道兒是人走出來的,轍兒是車軋出來的。

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就靠“幹”。

歇後語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是一種短小、幽默、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而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邊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如謎麵;後邊是解釋、說明,如謎底,特別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源自唐詩的一種“歇後體”,是唐代鄭綮所創。《舊唐書·鄭綮列傳》記有這樣一則趣聞:鄭綮善寫詩,詩裏總帶“刺”,詩的樣式也有些怪,當時被人們稱為“鄭五歇後體”。這種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詩體竟不脛而走,廣泛流傳,甚至連唐昭宗也總是聽到下人吟誦。這些詩有很多是諷刺時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覺得詩中很有“蘊蓄”,親筆批“鄭綮可禮部侍郎平章事”。後來,鄭綮真的做了宰相。不過,他當了官以後則寡言少語,更不寫什麼帶刺的歇後詩了,但歇後體卻從此流傳下來。

寓意愛情

姑娘當大媒——自己作保

挑水娶了個賣菜的——人對桶也對

鴛鴦戲水——雙雙下

盼望太陽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戲流眼淚——-有情人

賈寶玉結婚——不是心上人

捉對的蠶蛾一——死也不放

棒打鴛鴦——兩分開

媚眼做給瞎子看——不領你的情

快刀砍西瓜——兩分開

快刀砍水——難分開

司馬遇文君——一見鍾情

向著太陽的花——愛情(晴)

楊宗保招親——又喜又驚

門板上的神——定成對

雨後送傘一不領你的情

東邊日出西邊雨——說他無晴(情)也有晴(情)

揭示心情

梁上掛豬膽——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木匠的刨子——好管不平事

崔鶯鶯送郎——片傷心說不出來

寒號哭夜——如喪考妣

好馬挨鞭打——忍辱負重

戴烏紗帽彈棉花——有功(弓)之臣

三伏天的汽水——人人愛

丈母娘疼女婿——心裏愛

狗啃骨頭——十分喜愛

撥了的鬧鍾——專做提醒人的事

桃子破肚——殺身成仁

三九天吃冰塊——涼透了

小孩見了娘——沒事哭一場

六月間喝冰水——寒心

對著牆壁流眼淚——獨自悲傷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胡椒浸在醋裏——辛酸得很

賈寶玉哭靈——悲傷已極

雪裏送炭——急人所急

求知真言

理發師的徒弟——從頭學起

老和尚打坐——用功

八十歲老頭學打球——老練

雞吃螢火蟲——心知肚明

六十歲學打拳——遲了

電線杆子拉胡琴——大老粗

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道士念經——照本宣科

剃頭的割耳朵——外行

石灰漿寫文章——盡白字

百年鬆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

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石匠打鐵——不會看火色

隔靴搔癢——摸不到痛處

口渴了打井——來不及了

和尚打梆子——老一套

口兒誦來心兒非——前讀後忘記

孔夫子念書——咬文嚼字

樵夫買柴——不務正業

立秋的石榴——點子多

魯班門前問斧子——討學問來了

麻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王羲之看鵝——專心致誌

牛瘦骨不瘦——底子好

拐杖吹火——一竅不通

打破沙鍋——問到底

笨鳥先飛——早入林

猴子掰包穀——掰一個丟一個

一本通書讀到老——食古不化

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

爐外的錘子——趁熱打鐵

鐵杵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

人生理想

魚鷹下洞庭——大有作為

嫩竹扁擔挑起大籮筐——後生可畏

八十歲老婆婆繡花——老來發憤

矮子爬山——步步登高

瞎子進學堂——不認書(輸)

三伏天的高梁稈——節節上升

老了的虎——雄心還在

鋼板上打鉚釘——毫不動搖

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

馬上耍雜技——藝高膽大

將軍不下馬——奔前程

腦瓜門沒頭發——前途光明

大姑娘做媒——先人後己

坐著飛機放聲唱——高歌猛進

沙攤上拉車——一步一個腳印

穿釘鞋走泥路—一步步紮實

九十歲老翁學武術——心有餘而力不足

比賽場上的運動員——爭先恐後

小腳女人踢足球——尖端

水牛過河——嶄露頭腳

獨臂將軍——有一手

四十裏地不換肩——麻雀下雞蛋

春苗得雨——正逢時

繞口令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口頭語言遊戲,又稱“急口令”、“拗口令”。由於它是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複、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快速說出,所以讀起來讓人感到節奏感強,趣味橫生。

繞口令的最大特征是“拗口”。它是學習語言藝術(如相聲、快板等)的必修課。能鍛煉人“舌”、“唇”、“齒”的相互配合的能力,被形象地稱為“口腔體操”。繞口令最好從兒童時期開始練習,尤其是方言地區。

人物繞口令華華和紅紅華華有兩朵黃花,紅紅有兩朵紅花。華華要紅花,紅紅要黃花。華華送給紅紅一朵黃花,紅紅送給華華一朵紅花.司小四和史小世司小四和史小世,四月十四日十四時四十上集市,司小四買了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史小世買了十四斤四兩細蠶絲。

司小四要拿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換史小世十四斤四兩細蠶絲。

史小世十四斤四兩細蠶絲不換司小四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

司小四說我四十四斤四兩西紅柿可以增加營養防近視,史小世說我十四斤四兩細蠶絲可以織綢織緞又抽絲。

蔣、牆、楊、羊蔣家砌了一垛牆,楊家養了一隻羊,楊家羊,撞塌了蔣家的牆,蔣家的牆,壓死了楊家的羊,蔣家要楊家賠牆,楊家要蔣家賠羊。

老爺子南邊來個老爺子,手裏拿碟子,碟子裏裝茄子,一下碰上了橛子。

打了碟子,撒了茄子,摔壞了老爺子。

喇嘛與啞巴打南邊來了個啞巴,腰裏別了個喇叭;打北邊來了個喇嘛,手裏提了個獺獁。

提著獺獁的喇嘛要拿獺獁換別著喇叭的啞巴的喇叭;別著喇叭的啞巴不願拿喇叭換提著獺獁的喇嘛的獺獁。

不知是別著喇叭的啞巴打了提著獺獁的喇嘛一喇叭;還是提著獺獁的喇嘛打了別著喇叭的啞巴一獺獁。

喇嘛回家燉獺獁,啞巴嘀嘀噠噠吹喇叭。

小牛賠油小牛放學去打球,踢倒老劉一瓶油,小牛回家取來油,向老劉道歉又賠油,老劉不要小牛還油,小牛硬要把油還給老劉,老劉誇小牛,小牛直搖頭,你猜老劉讓小牛還油,還是不讓小牛還油。

王婆誇瓜又誇花王婆賣瓜又賣花,一邊賣來一邊誇,又誇花,又誇瓜,誇瓜大,大誇花,瓜大,花好,笑哈哈。

數字繞口令八十八歲公公八十八歲公公門前有八十八棵竹,八十八隻八哥要到八十八歲公公門前的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

八十八歲公公不許八十八隻八哥到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八十八歲公公打發八十八個金弓銀彈手去射殺八十八隻八哥,不許八十八隻八哥到八十八歲公公門前的八十八棵竹上來借宿。

多少罐一個半罐是半罐,兩個半罐是一罐;三個半罐是一罐半,四個半罐是兩罐;五個半罐是兩罐半,六個半罐是三滿罐;七個、八個、九個半罐,請你算算是多少罐。

兩個排營房裏出來兩個排,直奔正北菜園來,一排澆菠菜,二排砍白菜。剩下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沒有掰。一排澆完了菠菜,又把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掰下來;二排砍完白菜,把一排掰下來的八百八十八棵大白菜背回來。

酸棗子山上住著三老子,山下住著三小子,山腰住著三哥三嫂子。

山下三小子,找山當腰三哥三嫂子,借三鬥三升酸棗子,山當腰三哥三嫂子,借給山下三小子三鬥三升酸棗子。

山下三小子,又找山上三老子,借三鬥三升酸棗子,山上三老子,還沒有三鬥三升酸棗子,隻好到山當腰找三哥三嫂子,給山下三小子借了三鬥三升酸棗子。過年山下三小子打下酸棗子,還了山當腰三哥三嫂子,兩個三鬥三升酸棗子。

石小四和史肖石石小四,史肖石,一同來到閱覽室。石小四年十四,史肖石年四十。

年十四的石小四愛看詩詞,年四十的史肖石愛看報紙。年四十的史肖石發現了好詩詞,忙遞給年十四的石小四,年十四的石小四見了好報紙,忙遞給年四十的史肖石。

老六放牛柳林鎮有個六號樓,劉老六住在六號樓。有一天,來了牛老六,牽了六隻猴;來了侯老六,拉了六頭牛;來了仇老六,提了六簍油;來了尤老六,背了六匹綢。牛老六、侯老六、仇老六、尤老六,住上劉老六的六號樓,半夜裏,牛抵猴,猴鬥牛,撞倒了仇老六的油,油壞了尤老六的綢。

牛老六幫仇老六收起油,侯老六幫尤老六洗掉綢上油,拴好牛,看好猴,一同上樓去喝酒。

白老八白老八門前栽了八棵白果樹,從北邊飛來了八個白八哥兒不知在哪住。白老八拿了八個巴達棍兒要打八個白八哥兒,八個白八哥兒飛上了八棵白果樹,不知道白老八拿這八個巴達棍兒打著了八個白八哥兒,還是打著了八棵白果樹。

動植物繞口令大兔子和大肚子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青龍洞青龍洞中龍做夢,青龍做夢出龍洞,做了千年萬載夢,龍洞困龍在深洞。自從來了新愚公,愚公捅開青龍洞,青龍洞中湧出龍,龍去農田做農工。

鵝和鴿天上一群大白鴿,河裏一群大白鵝。

白鴿尖尖紅嘴殼,白鵝曲項向天歌。

白鴿剪開雲朵朵,白鵝撥開浪波波。

鴿樂嗬嗬,鵝活潑波,白鵝白鴿碧波藍天真快樂。

牛馱油九十九頭牛,馱著九十九個簍。每簍裝著九十九斤油。牛背油簍扭著走,油簍磨壞簍漏油,九十九斤一個簍,還剩六十六斤油。你說漏了幾十幾斤油?

數獅子公園有四排石獅子,每排是十四隻大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背上是一隻小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腳邊是四隻小石獅子,史老師領四十四個學生去數石獅子,你說共數出多少隻大石獅子和多少隻小石獅子?

捉兔一位爺爺他姓顧,上街打醋又買布。買了布,打了醋,回頭看見鷹抓兔。放下布,擱下醋,上前去追鷹和兔,飛了鷹,跑了兔。打翻醋,醋濕布。

種冬瓜東門童家門東董家,童、董兩家,同種冬瓜,童家知道董家冬瓜大,來到董家學種冬瓜。門東董家懂種冬瓜,來教東門童家種冬瓜。童家、董家都懂得種冬瓜,童、董兩家的冬瓜比桶大。

一捆蔥東邊來個小朋友叫小鬆,手裏拿著一捆蔥。西邊來個小朋友叫小叢,手裏拿著小鬧鍾。小鬆手裏蔥捆得鬆,掉在地上一些蔥。小叢忙放鬧鍾去拾蔥,幫助小鬆捆緊蔥。小鬆誇小叢像雷鋒,小叢說小鬆愛勞動。

兜裝豆兜裏裝豆,豆裝滿兜,兜破漏豆。

倒出豆,補破兜,補好兜,又裝豆,裝滿兜,不漏豆。

植樹老顧大顧和小顧,扛鋤植樹走出屋。漫天大霧罩峽穀,霧像灰布滿路鋪,大顧關注喊小顧。老顧扛鋤又提樹,霧裏植樹盡義務。

白果樹我從伯伯門前過,看見伯爹伯媽門前種著白果樹,白果樹上站著百十百個白斑鳩,我就撿了百十百塊白石頭,打那百十百個白斑鳩。

反正話夾著火車上皮包。回頭一看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石頭,又怕石頭咬著手。

顛倒歌太陽從西往東落,聽我唱個顛倒歌。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上石頭滾上坡。江裏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臘月炎熱直流汗,六月寒冷打哆嗦。妹照鏡子頭梳手,門外口袋把驢馱。

其他物品小花鼓一麵小花鼓,鼓上畫老虎。

媽媽用布來補。

到底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

扁擔和板凳板凳寬,扁擔長,板凳比扁擔寬,扁擔比板凳長,扁擔要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板凳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牆上一根釘牆上一根釘,釘上掛條繩,繩下吊個瓶,瓶下放盞燈。

掉下牆上釘,脫掉釘上繩。滑落繩下瓶,打碎瓶下燈。

瓶打燈,燈打瓶,瓶說燈,燈罵繩,瓶說繩,繩說釘,丁丁當當,乒乒乓乓。

燈謎

燈謎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明高雅的文字遊戲,也是民間文學花園裏一枝色彩誘人、異香撲鼻的奇葩。猜燈謎既能啟發思維,鍛煉智慧,也能使人增長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增加文學修養,享受生活樂趣。因此曆來深受群眾喜愛。

關於燈謎的來曆有這樣一個傳說。據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麵虎。他看到衣著體麵的人,就玩命巴結;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便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向他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在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麵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麵虎上前觀看,但見上麵寫著:

頭尖身細自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麵虎看了,氣得麵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就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這詩怎會是諷刺你,它的謎底是‘針’呀!"傾刻引起哄堂大笑,財主狼狽地鑽進了屋。

這事後來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許多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因而就叫“燈謎”。就此延續下來,一直傳到現在,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辦燈謎活動。

但傳說畢竟不是正史,我們隻能笑笑而已。據考,燈謎與民間謎語一樣,最早源自古時的隱語和庾詞。關於燈謎的問世,則可追溯到南宋。

“燈謎”的稱呼始於明代。它主要著眼於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結構方麵,通過別解、會意、假借、象形、拆字、諧音等手法,來讓謎麵與謎底在字義或字形上達到相扣。

燈謎謎麵文字比較短小精悍,講究煉字煉句,通常是一些常見的詞彙、成語或有名的詩句,其特點是用字精巧簡潔,概括性強。

詞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打一常用詞)——熟語

同光陰賽跑(打一新興詞語)——與時俱進

休得多言(打一文學名詞)——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