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河平原東臨滄海,南望碧波,西立峻嶺,北臥崇山,地域遼闊,多為平原,其上奔騰著七條大河,東西為橫,南北為縱,橫四縱三,七河平原便得名於此。
四條橫河以東向西分別為海河、永定河、秦河和大汶河,其中秦河最短,說是大汶河最大的支流也不為過,三條縱河由北向南依次為湘水河、黑水河、漯河,其中黑水河最長,漯河最為寬闊。
三千多年前,隨著青馬、藍鷹的馴服以及帆船技術的改進,東夷人的足跡很快便遍布了整個七河平原,經過多年擴荒和征戰,東夷人完成了七河平原的統一,建立了東夷國。
東夷國西北雖是蒼茫山脈,群山巍峨,但並不閉塞,高峰大壑雖是雄偉,但亦有峽穀深邃,這些峽穀連接著遠方,連接著戰亂。
自有史記錄以來,西狄北戎便成為東夷人的心腹之患,其不僅阻止東夷人向西向北的腳步,而且經常入侵七河平原,搶奪財物,屠殺大汶河以西或湘水河以北的東夷平民,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為了防範西狄北戎的入侵,東夷人先祖在峽穀處建立大小邊城或邊寨數十座,曆經數千年風雨而不倒,無數將士戍守邊關,守衛著七河平原,守衛著家鄉父老。
六十年前,氣候異常,春夏秋三季降水極少,多地顆粒無收,而到了冬季,更是大雪覆蓋,從未見過的嚴寒冰封了一切,除卻屹立千年不到的燕國,其他地方皆是餓殍遍野。
為了生存,狄族和戎族默契的從西方和北方同時入侵燕國,所到之處,皆為廢墟。若僅僅是搶奪財物和食物,燕國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皆不會如此憤慨,但是狄族和戎族早已餓急眼,再加上本身凶殘,居然以所捕獲的燕國俘虜為口糧,婦孺亦不放過,這大大刺激了燕國的神經,頃刻間募師百萬,同時在北方和西方展開戰鬥。
燕國自立國以來已存在千餘年,是龐然大物,以千年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對狄族和戎族發動雷霆一擊,全麵開戰以來不過大半年,便迅速收複失地,狄戎二族皆露敗象,皆邊戰邊退,撤向自己領地。
日後被封為“燕雲黑水閣十二功臣”的廖輝大將軍率軍北上,痛擊戎族,連勝十餘戰。戎族且戰且退,殺害俘虜,押送所掠財物,不敵而逃,廖輝將軍迅速收複全部失地,更是北出燕雲關三百餘裏,追殺戎族敗軍,斬首十萬餘;太子慕容金跟隨大將軍李宏西征,亦是捷報連傳,最終率軍三十餘萬在邊寨黑水城準備與狄族展開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黑水城建城三千餘年,曆史遠超燕國,其地處高原地帶,南北兩側皆為崇山峻嶺,亦是黑水河的發源地,易守難攻,先輩為了防範狄族入侵,自古便在此建城。
三千年來,狄族先後攻擊此城百餘次,算上此次,也僅僅攻破此城八次,但這八次都給燕國及其前身的梁、魏等國造成了極大的浩劫,因此,此次黑水城再次被攻破,燕國舉國震怒,迅速征調軍隊,發動雷霆一擊,希望迅速收複黑水城等失地,將戰火轉移到狄國。
狄族雖然節節敗退,一路退守到黑水城,但此次絕不願再後退一步。多年征戰,狄國深知黑水城戰略意義,若此時再次得而複失,下次再攻占此城不知何年何月,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何況若是守住此城,以後可攻可守,占據先機。
燕國太子慕容金,此年二十五歲,燕國皇帝慕容爵第三子,自幼博覽全書,聞雞起舞,文武雙全,弱冠之年,更是棄筆從戎,在長達三年的軍旅生涯中,櫛風沐雨、風餐露宿、結衣同袍與士卒共赴。回朝處理國政,待人和善,處事果斷,深得皇帝慕容爵賞識和群臣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