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味流氣飲】方名。出明·龔廷賢《壽世保元“卷七·乳病》。功效:疏肝解鬱,健脾理氣。主治:乳岩未破者。藥物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酒炒)、人參,烏藥、檳榔、防風、黃芪(蜜水炒)、官桂、厚樸(薑炒)、桔梗、枳殼(去穣)、木香、白芷、紫蘇、甘草。用法:上藥判,生薑煎服。乳癰加青皮。
【十節】房中術語。亦稱十勢。出《馬王堆醫書合陰陽》。指一組模仿動物活動姿勢而進行的房中氣功導引術式及性交動作。《馬王堆醫書·合陰陽》:“十節,一曰虎遊,二曰蟬附,三曰尺蠖,四曰麇桷,五曰蝗磔,六曰猨璩,七曰詹諸,八曰兔騖,九曰蜻蛉,十曰魚嘬。”
【十動】房中術語。出《馬王堆醫書合陰陽》。古人稱性交時陰莖在陰道內每抽送10次為一動,十動即指抽送100次而不瀉精。並謂此可有益於健康長壽。《馬王堆醫書合陰陽》:“少動:始十,次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出入而毋決。一動毋決,耳目聰明,再而音聲彰,三而皮革光,四而脊脅強,五而尻髀方,六而水道行,七而至堅以強,八而腠理光,九而通神明,十而為身常,此謂十動。”後《玉房秘訣》亦載十動:“一動不瀉,則氣力強;再動不瀉,耳目聰明;三動不瀉,眾病消亡;四動不瀉,五神鹹安;五動不瀉,血脈充長;六動不瀉,腰背堅強;七動不瀉,尻股益力;八動不瀉,身體生光;九動不瀉,壽命未央;十動不瀉,通於神明。”二說大同小異,可互參。
【十修】房中術語。①出《馬王堆醫書·合陰陽》。指性交時的上下、左右、快慢、疏密.淺深等10種動作方式。歸納論述,一是向上擊刺,二是向下搗捺,三是向陰道左方磨擦,四是向陰道右方磨擦,五是抽送較快,六是提插較慢,七是抽送次數稀和有間歇,八是抽送次數頻數,九是納入陰道較淺,十是深入擊刺。其目的在於使性交和諧合洽,並有益於房中養生。《馬王堆醫書·合陰陽》:“一曰上之,二曰下之,三曰左之,四曰右之,五曰疾之,六曰徐之,七曰希之,八曰數之,九曰淺之,十曰深之。”②出《馬王堆醫書·天下至道談》。指性交時要注意的10種要則。一是要求做到顧養腎氣,維護精氣;二是要求夫婦雙方都有對性交的興趣;三是要有一定的節度;四是要避免過勞、過頻或勞損穀實;五是雙方要掌握性興奮的恰當時機;六是要天地人三方溝通,做到互通情曲,敘綢繆,申繾綣;七是性交時宜輕徐緩動;八是保持精力旺盛,陰莖勃起堅實;九是要夫婦兩精互養,齊求長生健樂;十是事後宜靜息,以養神全形。此皆屬房中養生注意事宜。《馬王堆醫書·天下至道談》:“一曰致氣,二曰定味,三曰治節,四曰勞實,五曰必時,六曰通才,七曰微雌,八曰侍盈,九曰齊生,十曰息刑。此謂十修。”
【七子散】方名。出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上·求子第一》。功效:補益肝腎,益氣填精。主治:肝腎不足,精氣衰少所致男子不育者。藥物組成: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蓂子、石斛、薯預、幹地黃、杜仲、鹿茸、遠誌各8銖,附子、蛇床子、芎勞各6銖,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芪、牛膝各3銖.桂心10銖,巴戟天12銖,蓯蓉10銖,鍾乳粉8銖。用法:共製,碾細末過篩,每用酒送服方寸匕,日二服。不效,可增至2方寸匕,以知為度。不能飲酒者,蜜和丸服亦可。一方加覆盆子8銖。
【七出】性倫理名。亦稱七去。為中國古代的一種休妻製度。《禮儀·喪服》:“出妻之子為母。”賈公彥注:“七出者: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從客觀看,“七出”作為一種休妻製度是不公平、不合理和不科學的,是套在婦女頭上的絞索,有了這個法寶,丈夫可以恣意妄為,居高臨下;而妻子卻隻能小心翼翼,處處唯命是聽,否則將被拋棄。唐朝法律對於丈夫休妻,如無“七出”理由者,規定要處一年半的徒刑,說明盡管這一製度本身不合理,執行時卻是很嚴肅的。
【七動不瀉】房中術語。亦稱七動毋決。出《玉房秘訣》,在此涵義有二:性交時至高度性興奮精液欲動者;古人稱性交時陰莖在陰道內每抽送10次為一動。即古人認為性交時七動而不瀉精者,可使臀股肌肉滿壯。《玉房秘訣》:“七動不瀉,尻股益力。”此應理解為,適當性交,盡量少泄精,可固護精液,卻病強身。
【七動毋決】房中術語。亦稱七動不瀉。出《馬王堆醫書·合陰陽》。動,即古人指性交時陰莖在陰道內每抽送10次為一動。決,《淮南子·天文訓》注:“決,溢也”;此處指瀉精。即古人認為性交時七動而不瀉精者,可體質壯實健康。《馬王堆醫書·合陰陽》:“七而至堅以強。”
【七至勿房中術語。出《馬王堆醫書·十問》。指性交七個回合而不瀉精。認為如此則能使男子終生無病殃。屬玉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