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錫工當著眾人的麵,開始鍍瓶了。
隻見他先把金鍛冶得如同一張薄紙,接著,便拿起金鍛裹在瓶外。眾人見他這樣操作,便叱笑道:“像你這樣辦,誰不能?早知道你是普通工匠,哪裏能做得了這樣難的活兒!”
那錫工笑了笑,沒應聲。
片刻之後,隻見他剝掉瓶上所裹的金片,把金片夾在筷子上,然後插到瓶裏,又給瓶裏稍稍裝點水銀,蓋上瓶口,左右晃動那瓶子裏的東西。
過了好一會兒,那金片竟奇跡般地附在瓶子周圍的內壁上,完全見不著什麼縫隙。接著他又用指甲把上麵的一部分弄勻,這樣鍍貼就成功了。這時候,眾人才驚異地瞪大眼睛麵麵對視,說不出半句話來。
那錫工見狀,向宋徽宗奏報道:“玻璃做的東西,怎麼能讓硬東西去碰?隻有這水銀性柔而質地重,慢慢入內而不會傷到瓶子。雖然水銀必定會銷蝕一點金子,但那是肉眼看不出來的,不妨事。”
宋徽宗大為高興,便給那錫工豐厚的賞賜,讓太監送他走了。
聰明的錫工,用有關化學知識,在膽形玻璃瓶上鍍上了金子。
官員智鬥愛提斯宋朝末年,有一個發生在上海的故事:當時,中國已與世界各國開始海上貿易,上海是最早的貿易港口之一,受鬆江府管轄。當時進出口的貨物已達數百種,出口最多的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瓷器,進口最多的是印花洋布。
為此,鬆江府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檢驗進出口物資的官員,叫“市舶官”。
第一任市舶官剛走馬上任就麵臨一個棘手問題使他寢食不安。
原來,當時有個最大的洋商名叫愛提斯,是個狡詐之人。那時漂洋過海全是木船,千裏迢迢,難免遇到風浪,船要進水,布一旦浸久了水就要受損。
這愛提斯欺中國沒有檢查儀器,每逢船艙進水,就在未到達上海之前,停在沿海的隱蔽島嶼上,雇人將受潮受損的洋布曬幹整理,然後才進港。對於這種布,單靠肉眼根本無法分辨,隻能照數收下。
而中國出口的瓷器,盡管用稻草紮,竹籮裝,可是經過長途跋涉,海上顛簸,到了國外還是破碎嚴重,因此交貨數量不足,常常被罰款。
市舶官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想呀,想呀,終於有了一條妙計。不多日,那個愛提斯又運來了大批洋布到達港口。市舶官知道其中又混進了不少海水浸過的布,但他不動聲色,立刻發出請帖,在辦公地點宴請中外布商。
賓主坐定之後,市舶官下令上菜。端上來的,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熊掌鳳肝,而是在每人麵前放一隻潔白的空瓷盆,大家都感到納悶。
這時,市舶官站了起來,他令人取出一匹洋布,先請赴宴的客商驗明布上的印記,然後當場將布剪成豆腐幹大小,在每個盆中放上幾塊。
放好後,市舶官拱手對眾客商說道:“列位,請在菜肴上來之前,品嚐品嚐愛提斯先生進口的洋布。”
說著,他便從盆中取出一塊布放在口中嚼了起來,眾客商不得不跟著把布放在口中咀嚼起來。
這時,市舶官問大家:“味道怎樣?”
眾人異口同聲地說:“滿口鹹味。”
市舶官又問愛提斯感覺如何?愛提斯支吾著說嚐不出什麼味道。
市舶官說:“那好!”又命人當眾抬出一口大鍋,注入清水,放在熊熊火爐上,然後把剛才那匹洋布剪下一段放在鍋內,片刻之後,又令人取出布匹。
接著,他又令人在每人席前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市舶官先讓眾人嚐豆漿,眾客商隻覺淡而無味。
市舶官再令人將鍋中煮布的水舀在每人的豆漿中,隻見那碗中的豆漿頓時凝成豆花。
市舶官問愛提斯:“愛提斯先生,你還有何話可說?”愛提斯一臉尷尬,隻得當著眾人的麵承認部分布匹確實被海水浸泡,同意退貨賠款。
雖然初戰告捷,擊敗了狡猾的愛提斯,但市舶官並沒有到此止步,他想到:“點鹵凝漿”的方法隻能檢驗布匹是否受海水浸泡,如果船隻在長江口遇到風浪,布受江水浸泡,沒有鹹味就很難檢驗了。他想來想去,一時想不出個好辦法,就到各船上實地考察。
一天,他在一艘船上撿到一粒綠豆,頓時心中一動,喜上眉梢,立刻把綠豆放在袖中。
回到辦公地點,他再次召集眾客商,向眾人宣布道:“今後我國進口洋布,同時進口綠豆。在裝船時,必須一行布匹,一行綠豆,船抵上海港後,先驗艙,後起貨,否則布匹一律拒收。”
洋商們聽了市舶官這個怪規定,迷惑不解。隻有愛提斯暗暗好笑:“你用的妙計還能瞞得過我?上次失算,被你占了便宜,嘿,以後休想!”
很快到了來年9月15日,愛提斯的貨船又到了。市舶官親船檢驗,果然一行洋布,一行綠豆,裝得整整齊齊。於是市舶官同意啟艙,並約定仍在知府大堂相驗。
到了檢查那一天,知府大堂內中外客商雲集。待眾人坐定,市舶官說道:“愛提斯先生,你這次貨船可曾進水?”
愛提斯用手在胸前劃了個十字,說道:“靠上帝保佑,這次風平浪靜,船艙滴水未進!”
市舶官又問:“別人的船都在8月底進港,你為何9月15日才到?”
愛提斯回答道:“因為裝貨慢,遲開幾天船,到得也晚了一些!”
市舶官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回敬道:“你不是說這次途中風平浪靜嗎?
我們中國有句諺語,叫‘三月三,九月九,行人莫從江邊走’。今年的九月初九,長江口風浪特別大,你的船在哪裏?”這一問,愛提斯吱唔半晌回答不出來。
與此同時,市舶官叫衙役抬出一麻袋綠豆,先請愛提斯檢明封口和印記,然後當眾倒出,其中有一些已經發芽。市舶官揀出當中最長的一根芽兒,說:“根據這根豆芽推測,正是9月初9進的水,你將進水布匹做了手腳,所以別人的船都趕在重陽之前到達,唯有你耽擱到月半才到。”
愛提斯聽完市舶官的一番話,不由得納悶,上次這中國人提出裝船要一行布匹、一行綠豆,他就猜透市舶官想用綠豆遇水發芽來檢驗布匹是否受潮。這次裝來的綠豆全經他蒸過曬幹,怎麼會發芽呢?於是要求再抽檢一包,但還是發現有少數發芽。
他懊悔沒把綠豆全部蒸透,但又不能明說,隻得乖乖地折價罰款。
愛提斯兩次企圖逃避檢查,均被戳穿,心想:我來一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於是,他向市舶官提出:“從嚴檢驗布匹,理所當然,但你們出口瓷器也要加倍檢驗,如果到了大洋彼岸,以碎充好,也要加倍罰款。”
市舶官滿口應允。
愛提斯把一船瓷器運到本國後,也大張旗鼓地邀請各國商人一起檢查。誰知檢驗下來,不要說瓷盆,連一個碟子都沒有碎,氣得愛提斯差一點當場昏厥。
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市舶官早已料到愛提斯會在瓷器上大做文章,因此在瓷器裝船之前,便命人在空隙處也放進綠豆,然後灑上少量清水,將蓋子蓋上,包裝得與以往一模一樣。這樣在運輸途中,綠豆芽緩緩發芽,無孔不入,幾乎將簍中所有空隙全部填滿,任憑風浪顛簸,瓷器一有了軟硬適中的“綠豆芽”保護,安全無損。
市舶官運用簡單的化學知識,巧檢洋布、保護出口瓷器的絕招,從此名揚中外。
“竹籃打水”不再空相傳清朝年間,在我國東北某地,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窮孩子,因父親早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家中生活很艱難。
一年冬天,眼看快要過年了,母親卻突然病倒了,怎麼辦呢?要給母親抓藥,可沒錢啊!沒法子,窮孩子隻好硬著頭皮去找財主借錢。
這財主是個愛財如命的人,他怎願把錢白白借給窮孩子。為了達到拒絕的目的,他眼珠一轉,想了一個壞主意。
“孩子啊!我可是個慷慨大方的人。這樣吧,隻要你明天一早,能用竹籃子給我拎一籃水來,並在壺裏給我燒開,這藥錢,我就借給你,否則……”財主皮笑肉不笑地說。
窮孩子一聽,就知道這是財主在故意刁難自己,他本想一走了之,可是一抬頭看見窗外房簷下的冰柱,頓時有了好主意。
他望了望財主,說了聲:“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財主還沒鑽出熱被窩,窮孩子就來敲門了。
財主懶洋洋地爬起來,打開門一看,嘿,窮孩子正樂滋滋地站在院子裏呢!他一手提著個壺,一手拎著一籃子晶瑩透明的冰塊。
財主愣了,還沒顧得張嘴巴,窮孩子已經進了屋子。
隻見窮孩子利索地把籃子裏的冰塊敲碎,放進瓦壺,然後將壺放在小火爐上,不一會兒,壺上熱氣升騰,水燒開了。窮孩子笑眯眯地把一杯沏好的香茶端到了財主麵前。
看著香噴噴的茶,財主無話可說。因為這水確確實實是用竹籃子打來的呀!他隻好自認愚笨,把錢乖乖地借給了窮孩子。
聰明的窮孩子,運用有關水的知識,迫使財主認輸。這是因為,在常溫條件下,水是無色、無臭、無味、透明的液體。當溫度降到0℃時,水就結成冰,這就是水的固體形態。
粉身碎骨的巨石大約在公元前200多年左右,羅馬帝國勢力強大、版圖遼闊,憑借雄厚的軍事力量,不斷地向四周擴張。
它擊敗了一個個對手,最後把海上強國迦太基王國也趕出了東地中海。
麵對國破家亡的遭遇,迦太基王國上上下下沒有屈服,他們重新聚集力量,組織了以收複失地為目標的反侵略戰爭。然而,第一次名為“布匿”的戰爭還是以迦太基王國的失敗而告終。
又過了若幹年,著名的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了。
這次迦太基王國的軍隊強渡地中海,首先占領了西班牙的部分國土,以這裏為基地操練人馬,準備向強大的羅馬人發起更大的進攻。
數萬名精兵強將在一個名叫漢尼拔的年僅20歲的將軍統帥下,浩浩蕩蕩地開始了遠征。
年輕的漢尼拔將軍,深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倉促出擊,必然自嚐苦果,必須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才能獲勝。
思慮再三,他斷然決定改變進攻路線。根據當時的地形,他決定部隊不走平路,而是輕裝上陣,迅速翻越地勢高聳的阿爾卑斯山,以奇製勝。
麵對山高路險,樹深林密,迦太基王國的士兵個個爭先,英勇攀登,很快就登上了山脊。
這個時候,隻要漢尼拔的士兵衝下山去,就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然而,士兵們全都傻眼了。原來,前麵不遠處有幾塊巨大的石頭擋住了他們前進的唯一去路。
漢尼拔命令部隊停下,自己親自指揮士兵用手推,用棍子撬,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巨石豎在麵前巋然不動。
看著幾萬人馬因巨石攔路,前進不得,漢尼拔將軍心急如焚。
他用手摸摸石塊,仔細地看了看,最後決定孤注一擲。
他命令士兵把附近的樹木全部放倒,堆放在巨石旁邊。一堆堆的樹木堆放好了,一陣大風吹來,漢尼拔命士兵將這些樹木同時點著。熊熊的大火燒了起來,不一會兒,竟把巨石都燒得通紅,最後全部酥裂開來,變成一堆堆碎塊和粉末。
等大火熄滅,巨石碎塊和粉末冷卻之後,士兵們稍加整理就鋪墊起一條下山路。這樣,大隊人馬就沿著這條路,直衝下山,殺向羅馬。
由於漢尼拔統帥的軍隊抄近路攻擊羅馬軍隊,羅馬人措手不及,漢尼拔終於在這場戰爭中首戰告捷。
奇怪!為什麼這些巨大石塊經大火一燒就“粉身碎骨”了呢?
後經科學證明,原來,這些巨大石塊大多是石灰石(即碳酸鈣),在高溫下易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碎塊夾著粉末的生石灰,至於漢尼拔將軍是否懂得燒製石灰的原理,已經很難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