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以其活躍的思維,經過50多次試驗,終於在1862年完成第一項重要的發明。他先將硝化甘油裝在玻璃管裏,再把玻璃管放進裝滿火藥的錫管內,再裝上導火線。裝好後,邀他兩個哥哥來到河邊,將導火線點燃,投入水中,“轟”一聲,隻見火花四濺,爆炸力果然比黑火藥大。這表明他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辦法,但是這次爆炸的主體仍是黑火藥,為此他繼續潛心研究。
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次,在試驗中發生了硝化甘油的爆炸,他們的實驗室被炸成一片廢墟,諾貝爾的5位助手,包括他的幼弟埃米爾都被當場奪去了生命,諾貝爾因當時不在實驗室而幸免於難。挫折和不幸並未動搖諾貝爾的決心,他以不屈不撓的勇氣把試驗設備搬到郊外馬拉湖中一艘平底船上,繼續研究。經過一百多次的試驗,他終於發明了裝有雷酸汞的雷管,終於解決了炸藥的引爆難題。這一發明可以說是爆炸科學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19世紀60年代中期,諾貝爾在溫特維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諾貝爾還有一個偉大的胸懷,有一個崇高的夙願。他與許多富豪不一樣,他一貫輕視金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瑞典的慈善事業,僅留下慈母的照片作為紀念。他曾經說:“金錢這種東西,隻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製人類才能的禍害。對於有兒女的人,如果除去必需的教育費用外,再傳給很多的財產,我認為那是錯誤的,這樣隻能鼓勵懶惰,使他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才幹。”他在逝世之前,決定把3300萬法郎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分獎給世界上的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隻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把這金錢,用在學術上和人道上吧!”正是依照這一思想,設立了關於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促進和平這五種獎項。
1896年,諾貝爾由於心髒病突發而與世長辭,終年63歲。他火化後的骨灰安放在斯德哥爾摩的郊外。
諾貝爾用鐵鑄的事實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名字,他那百折不撓的研究精神,以及他出資設立的諾貝爾獎金,一直激勵著全世界的科學家向新的高峰攀登。
炸藥大王諾貝爾,炸開了一條通往科學高峰的道路!
兩獲諾貝爾獎的居裏夫人居裏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於波蘭,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科學家,也是第一個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
居裏夫人的父親是中學校長,媽媽也是中學教員。他們一共有五個孩子,居裏夫人最小。爸爸媽媽給她起了個名字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
波蘭人喜歡用愛稱,所以,小時候,全家都親熱地喊她:瑪麗!
居裏夫人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媽媽得了非常嚴重的肺病,因為怕傳染給小女兒,從來沒有親過她一下,是大姐姐代替母親照顧她長大的。在居裏夫人還不滿10歲的時候,大姐和媽媽就都病死了。從此,居裏夫人更沒人來照顧了。爸爸斯可羅多夫斯基性格耿直,有強烈的愛國心。
當時,波蘭早已被俄國、德國、奧地利三國瓜分了,華沙處在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殘暴統治之下。居裏夫人的爸爸由於不肯做沙皇的馴順“臣民”,被降職降薪,受到特務們的監視。外國統治者的殘酷壓迫,使斯可羅多夫斯基先生十分憤懣。這個教書先生本來就不會管理家務,妻子死後,他帶著4個十幾歲的兒女過日子,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居裏夫人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從小就磨煉出了堅強的性格,培養出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她像父親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那時候,俄屬波蘭成了沙俄的一個省,廣大人民十分痛恨侵略者的頭子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就在這個暴君被刺殺、沙俄政府強迫全體波蘭人哀悼的時候,居裏夫人卻高興極了。她竟在教室裏,和一個女同學熱烈地歡呼著“萬歲!萬歲!”,並且激動地圍著課桌跳起舞來。
居裏夫人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她從上小學開始,每門功課都考第一。
居裏夫人從小就非常喜歡各種實驗儀器,那些精巧的玻璃瓶,五顏六色的藥水,在她幼小的心靈裏激起了層層浪花。後來,她又讀了許多有趣的自然科學書籍,更使她充滿了幻想。她是多麼渴望到科學世界去探索,去揭開大自然的一個又一個秘密!居裏夫人急切地盼望著能夠早日去上大學。
24歲時,在父親和姐姐的幫助下,居裏夫人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開始了她盼望多年的大學生活。她決心學到真本領,因而學習非常勤奮用功。
開學以後,居裏夫人因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學習非常刻苦,她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做每一道題。她最喜歡聽李普曼教授的課,並且在他的指導下做實驗。保羅·阿佩爾教授的課,又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這位學者,知識淵博,想象力豐富,好像整個宇宙都握在他的手心裏一樣。
他在講天體物理的時候說:“我拿起太陽來,再把它扔出去……”居裏夫人聽得都入迷了,她那淺灰色的眼睛裏,閃動著興奮的光芒。她想: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學習科學枯燥無味呢?還有什麼能比掌握支配宇宙的規律更吸引人?能比發現宇宙的不變定律有更大的樂趣呢?……為了節省時間和集中精力,也為了省下乘馬車的費用,入學4個月後,居裏夫人遷入學校附近一住房的閣樓居住。這閣樓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隻在屋頂上開了一個小天窗,依靠它屋裏才有一點光明。一個月僅有40盧布的她,對這種居住條件已很滿足。為了節省燈油和取暖費,天一黑,她就跑到附近的聖日內維埃爾圖書館去,那裏成了居裏夫人的“幸福收容所”。圖書館裏有明亮的煤氣燈,也很暖和,她每天坐在那張長方形的大桌子前麵,認真讀書,一直到晚上10點圖書館關了門才走。回到小閣樓以後,她經常學習到深夜兩點,實在困極了,才上床睡覺。冬天,屋裏冷得很,凍得睡不著,把所有的衣服都蓋在身上,還是不頂用,她就提起一把木椅子壓在被子上,天真地幻想從重量中求得一絲溫暖!
她一心撲在學習上,清貧艱苦的生活日益削弱她的體質,然而豐富的知識使她心靈日趨充實。她的學習成績使同學們羨慕,使教授們驚異。每個學期考試,居裏夫人都名列前茅。入學後兩年,也就是1893年,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當中,她得了第一名。
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居裏夫人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使她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就在這裏,她結識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
皮埃爾·居裏生於巴黎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因為他具有獨特的富於想象的性格,他父親沒有把他送進學校,而是在家裏自行施教。這種因材施教使皮埃爾16歲通過了中學的畢業考試,18歲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並獲得了理科碩士學位,19歲被聘任為巴黎大學理學院德山教授的助手,21歲發現了電解質晶體的壓電效應,24歲時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巴黎市理化學校的實驗室主任。當他與居裏夫人相識時,他已是一位有作為的物理學家了。
由於誌趣相投、相互敬慕,居裏夫人和皮埃爾之間的友誼發展成愛情,組成一個誌同道合、和睦相親的幸福家庭。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和鈾的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眼睛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既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相機底片感光,使氣體電離,也和不久前倫琴發現的X射線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管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這一發現引起居裏夫婦的極大興趣,這是一個極好的研究領域。在一間原來用作貯藏室的閉塞潮濕的房子裏,居裏夫人利用極其簡單的裝置,開始向這個新領域進軍。僅僅幾個星期,她便取得可喜的成果。她證明鈾射線的強度是和物質中的含鈾量成比例,而和鈾存在的狀態(指單質狀態或化合狀態),以及外界條件(指壓力、溫度以及是否照光或放置在電場、磁場之中等等)並沒有什麼關係。
在研究過程中,她還給自己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什麼根據可以認為鈾是唯一能發出這種射線的化學元素?為什麼別的元素不能有同樣的力量?
貝克勒爾發現鈾裏麵有這種射線,會不會是偶然的?為什麼人們不到別的地方去找找看呢?
居裏夫人果斷地決定,把所有已經知道的化學元素和它們的化合物都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其他的物質也具有這種放出射線的本領。經過這次全麵的檢查,果然,居裏夫人獲得一次重要的發現,一種名叫釷的元素和它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樣,居裏夫人足以斷定,這種現象決不單單是鈾的特性。她認為,應當給這種現象確定一個新的名稱。她提議把這種現象叫做“放射性”,鈾和釷等等有放射性的化學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那種看不見的射線就叫做“放射線”。
在研究放射線的一次測量中,出現了一個十分意外的情況,在一種瀝青鈾礦中,居裏夫人測得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要大得多!
居裏夫人經過反複考慮,她認為,這種反常現象隻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瀝青鈾礦石中,一定還含有一種未知的放射性更強的元素,這種未知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不會超過1%,於是,她宣布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比鈾的放射性強得多的元素”。為了找到這個元素,丈夫皮埃爾·居裏毅然停下自己的研究,來和妻子一道研究這種新元素。
他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按照化學分析的程序,分析礦石所含有的各種元素及其放射性,幾經淘汰,逐漸得知那種製造反常的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隱藏在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裏。經過不懈的努力,1898年,他們從瀝青鈾礦石中分離出一種同鉍混合在一起的物質,並且測量出它的放射性強度遠遠超過鈾,這是他們尋找到的一種新元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鉛相似,放射性比鈾強400倍。
皮埃爾請居裏夫人給這一新元素命名,她安靜地想了一會,回答說:“我們可否叫它為“釙”。居裏夫人以此紀念她念念不忘的祖國,那個在世界地圖上已被俄、德、奧瓜分掉的國家———波蘭。這個新發現的釙,就是後來被列為《元素周期表》上的第84號元素。
發現釙元素之後,居裏夫婦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繼續進行分析。他們經過濃縮、分步結晶,終於在同年12月得到少量的不很純淨的白色粉末。
這種白色粉末在黑暗中閃爍著白光,據此居裏夫婦把它命名為鐳,它的拉丁語原意是“放射”。
對於居裏夫婦的發現,一些化學家明確地表示,把鐳指給我們看,我們才相信它的存在。要從鈾礦中提煉出純鐳,並把它們的原子量測出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為了克服這一困難,他們四處奔波,爭取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援。在他們的努力下,奧地利饋贈了1噸鈾礦殘渣。他們又在理化學校借到一個破漏棚屋,開始了更為艱辛的工作。
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就是在這間陋室內開始了提煉鐳的工作。每天居裏夫人穿著沾滿灰塵和汙漬的工作服,翻倒礦石,攪拌冶鍋,傾倒溶液,幹個不停。矮小的實驗室內,鐵屑飛揚,蒸汽熏人,而居裏夫人那時又正害著結核病,但她絲毫不顧這些,依然頑強地工作,經常連飯都帶到實驗室來吃,更不說休息了。有時候她整天就用一根粗重的鐵條,攪拌一堆沸騰的東西。到了晚上,早已是筋疲力盡,不能動彈。
就這樣,經過45個月的艱苦努力,居裏夫婦終於從400噸鈾瀝青礦渣,1000噸化學藥品和800噸水中,提煉出微乎其微的約0.1克的一種白色粉末狀的東西,兩人大失所望,因為他們認為鐳應是一種結晶體的物質,兩人灰心地回了家。
晚上9點鍾,居裏夫人給女兒洗了澡,然後哄著她入睡了。她走下樓來,拿起針線,想接著把女兒的新圍裙縫好。可是,卻怎麼也不能專心縫紉,在那個小棚屋的實驗室裏,她還有一個剛剛誕生的不知名的“孩子”
呀!她輕輕地說了一聲:“皮埃爾,我們到實驗室去一下好嗎?”於是,他們穿上外衣,挽臂而行。一路上,話語極少。她想起了在祖國給人做家庭教師的情景,想起了理學院附近那間小閣樓,想起了他們勇敢地宣布發現鐳的那一天……到了,還是那一間小破屋。居裏先生打開鎖,他剛跨入門檻,居裏夫人說道:“不要點燈,”她微笑著又說了一句,“‘我希望鐳有美麗的顏色’!這是你說過的話,不記得嗎?”看見了!看見了!美極了!美極了!
這間破屋簡直成了一座魔宮。那個裝著鐳鹽的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管裏,正在發著一種略帶藍色的熒光,這是神聖的科學之光啊!鐳不僅有“美麗的顏色”,還自動發光,這是在它“誕生”之前,誰也不曾料到的!居裏夫婦摸到椅子,輕輕坐下來,相互依偎著,誰也不說話,深沉地、久久地凝視著那美麗的光,這是他們拋棄一切安閑和享樂,費盡全部心血和智慧,才從那無限神秘的天然放射性物質裏奪來的一束永恒之光啊!
就這樣居裏夫婦提煉出了01克的純鐳,並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5,而居裏夫人的體重卻因此而減輕了十幾斤!
居裏夫人提煉鐳成功之後,曾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可以發大財。皮埃爾讓居裏夫人做決定,居裏夫人說:“不應當要專利,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製……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他們夫婦立即向社會公開了提取鐳的方法。
1934年7月4日,這是科學史上永遠發出悲聲的一天。居裏夫人非凡的頭腦停止思考了!神聖的科學事業,本來需要她活得更久,然而她卻在67歲的時候,永遠地離開了人間。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這是她長期無畏地和強烈放射性物質打交道造成的。她創造、發展了這門科學,然而它也奪去了她的生命!她最後對親人囑咐說,決不要為她舉行驚動社會的葬禮,她希望埋到巴黎郊區的梭鎮,永遠和皮埃爾·居裏在一起!
著名學者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裏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她堅定地說:“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的‘個人’。”這也正是居裏夫人偉大之處。
提出同位素假說的索迪索迪,英國著名化學家。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說,1913年發現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規律,為放射化學、核物理學這兩門新學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索迪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就立誌將來做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為此,從小學到大學他都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年年優秀,還曾多次獲得獎學金,17歲時,他以榮獲一級榮譽學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牛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