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桃報李求雙贏(1 / 1)

按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利潤,而不是蓄意去侵犯他人利益或阻礙他人獲得利益,這才是智者的做法。——約·穆勒

在《詩經·大雅·抑》中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後世將之簡化為“投桃報李”。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從客觀上講,真正的感情隻能在“兩廂情願”、“投桃報李”的基礎上產生和增進,因為感情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效應,自古以來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就是“投桃報李”的效應。

在禦人的實踐中,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辨別這種“投桃報李”。你擁有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缺少或者需要的?別人擁有的什麼東西又是你缺少或者需要的?每次你把別人需要的東西給他們,你就在自己的人情賬戶裏存入了一個籌碼。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天時已晚,還沒有尋著客店。他正著急,碰到一個老農。他在馬上喊:“喂,老頭兒,這兒有旅店嗎?還有多遠?”老農說了聲:“無禮!”“五裏?”他以為不遠,猛加幾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十幾裏,也不見人煙,越想越不對頭。他猛然醒悟過來,撥轉馬頭又往回趕。他見那位老農還在路邊等候,急忙下馬,誠懇道歉:“老伯,請您原諒,我剛才太沒禮貌了。請您告訴我,哪兒有旅店?”老農笑了:“年輕人,知錯改錯就好,我也不該讓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經錯過了;如不嫌棄,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輕人滿心歡喜和感激。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揭示了禦人的基本規律。這就是投桃報李。年輕人給了老農最起碼的尊重,可以說是獲得了一個籌碼,老農的回報是為年輕人指路。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由人際交流產生的,它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效應,因而,它也就必然隨著人與人的相互刺激與交流的變化而變化。

從表麵上看,把投桃報李作為一種禦人的方式有點玩弄手段、惟利是圖,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整天都在做這樣的事,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因為你必須提前離開去見一個朋友,我就幫你完善了一個計劃。這就算我積累的一個籌碼了。幾周之後,我需要一些信息,我也知道你通過自己的研究收集到了這些信息,當你把這些信息給我的時候,我就兌現了自己的籌碼。

有時候這種“投桃報李”需要明確表達出來,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交換都是不言而喻的。人不是刺蝟,難以合群,人是情感動物,需要彼此的互愛互助,切不可像自由市場做生意那樣**裸地,一口一個“有事嗎”,“你幫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幫你”。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久。

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當你為別人幫了忙盡了力之後,可以含蓄地讓他們知道。你可以很微妙地對他們說:“我能在下班之前完成這個報告嗎?你瞧,我正計劃下班後去見一位朋友,不過,我可以打電話告訴他我會晚點到。”這時你就獲得了一個籌碼。

(2)別讓事情顯得很簡單。試著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很高興向你報告,我已經說服IT部門優先維修你的筆記本電腦。我知道你出差之前需要它。”你又存入了一個籌碼。

(3)別低估下麵這些事情的交換價值,例如,在會議上口頭支持某人,公開表揚某人,聽別人的傾訴,或者傳遞一些小道消息。它們都是寶貴的籌碼。

(4)節儉地兌現你的籌碼,但是該使用的時候也別舍不得。如果你正在申請一個職位,而你曾經積累了某個人的許多籌碼,他恰好擁有與這個職位有關的信息,那就向對方詢問好了。當你在危急時刻需要幫助時,就要求以前你曾經施予同樣恩惠的人幫你。

記住,籌碼的交換不是一對一的,這種交換並不總是按照籌碼的積累來進行,也不必十分明顯。

禦人有道: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於此,師儒之道亦莫大於此。做人做事不能隻想索取,不願付出;隻能占便宜,吃不得半點虧。你來我往,投桃報李才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