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恨還恨,恨永遠存在;以愛還恨,恨自然消失。——釋迦牟尼
當你知道別人在議論你“不是”的時候,你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自己的麵子過不去。對於正常人來說,要麵子是無可厚非的,也不是什麼缺點。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還是非常必要的。
譬如,在外交場合,你不僅要講究禮儀,還同樣要講究麵子。當一個人出入某種社交場合的時候,他(她)要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女的要擦脂抹粉;男的要西裝革履;那是給人看的。要得是一份體麵。當丈夫的看到妻子在人堆裏打扮得體,感到自己好有麵子;妻子看到丈夫站在人前,穿著考究,也覺得自己臉上有光彩。諸如種種,都說明麵子對一個正常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一點麵子都不要了,那就會和不知廉恥結合到一塊了。那樣的極端作為給人的感覺是“破罐子破摔”。也會和無可救藥聯係到一起。
愛麵子本身不是壞事,其實還是好事呢。恰到好處地愛麵子,是說明你有自尊心與上進心,有一定的素養與追求;如果人不愛麵子了,就沒有了自尊心,也就不可救藥了。但是如果是嚴重愛麵子,就十分有害了。會使人變的自私、嫉妒、霸道與焦慮,甚至會使人走向極端,幹出悔恨終生的事情來。”
“死要麵子活受罪”,正是對此種心態的極佳寫照。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放不下自己的麵子,“打腫臉充胖子”。本來是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也一味逞強,生怕被人瞧不起,說到底還是虛榮心在作怪。
有一個笑話,就是諷刺這種人的。
某客人來到五星級飯店。
客人:“你們這裏有兩尺長的龍蝦嗎?”
服務員:“先生,請等一下。”
5分鍾後……
服務員:“對不起……”
客人:“一猜你們這種不上檔次的地方就……”
服務員:“對不起,兩尺一的行嗎?”
客人:“……,一猜你們這種不上檔次的地方就沒有正好兩尺的龍蝦。這樣吧,給我上盤青椒土豆絲”。
魯迅先生講:“麵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林語堂先生講:“爭臉是中國人的第一要義”。就是今天,麵子依然是困繞國人的大問題。一些人不講“節約”講“麵子”,不要幸福要麵子。有人認為,穿名牌有麵子,穿布衣沒麵子;喝茅台有麵子,打散酒沒麵子;開靚車有麵子,打麵的沒麵子。想來也是,坐奔馳是要比坐奧迪有麵子,而坐奧迪又要比坐桑塔納有麵子;住山水別墅比住都市獨樓有麵子,而住都市獨樓又要比住大雜院有麵子,就像不動用工資的要比動用工資的有麵子,打高爾夫球的要比打煤球的有麵子,公款消費的要比自掏腰包的有麵子一樣。
就為這個麵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過去還是現在,為了麵子一擲千金,為了麵子送大禮,為了麵子“打腫臉充胖子”地進行攀比消費,而且一個比一個的“大方”了。
而這些死要麵子的,則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造就了畸形消費的文化土壤。
在現實中,總有一些人為了麵子奔波一生,最後留給自己的還是煩惱一堆。其實,他們輸的不是他們的個人能力,也不是他們的行為技巧,而是這個不名一錢的薄薄的臉麵。其實,隻要放下麵子,早就完事OK了。